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Recruit》雜誌訪問 - 學習遊戲治療 建立明白兒童的橋樑

參與遊戲是小朋友天賦的能力,所以針對兒童的治療多是遊戲為主,透過不同的玩具,能夠讓小朋友聯想到他的困擾,旁邊的人就能夠觀察小朋友的情緒,從而更了解小朋友的心理狀態。

「兒童為本遊戲治療執行師證書課程」以體驗學習為本,讓大家學習實用的兒童遊戲治療技巧,有效地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想了解更多詳情,請細閱今期《Recruit》訪問內容!!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心「晴」教室 (十三) - 父母與子女氣質的不同,帶來對孩子的誤解

從健談變沉默 在家在校表現不同

在一位朋友的介紹下,有一位母親帶同他 5 歲的兒子阿智來到筆者的中心,在與母親的初步傾談下,母親是一位頗健談的人,她會一邊思考一邊談及阿智的生活情況,其中她提到阿智在幼稚園及學習小組中,表現沉默,與在家的健談大為不同。另外,當阿智放學回家後,母親看到他一臉倦容、一言不發,於是上前慰問他上學的情況,但阿智就不想多講,獨自的看書或玩玩具。母親亦曾嘗試致電查詢阿智在幼稚園的情況,但老師回報表示阿智上學時並沒有甚麼異樣,令母親頗苦惱,擔心他在學是否不開心,但又不懂或不敢說出來。

筆者向母親建議為阿智進行一次遊戲諮詢評估,希望能多了解阿智的性格特點。我邀請他進入遊戲室,並容許他可以在遊戲室中主導遊戲。在過程中,他傾向表現先觀察,且多以眼神問我是否可以玩那些玩具。當筆者表現對他遊戲感興趣時,他會不語的主動讓我看他玩遊戲,時而向我報以微笑。在這次與阿智的遊戲諮詢評估,初步阿智的氣質傾向「內向」,所以母親所講的情況亦是傾向「內向」孩子的表現。



「外向」和「內向」孩子 溝通方法各有不同

筆者發現或許是母親的氣質傾向「外向」,而阿智傾向「內向」,但由於氣質的不同,結果引起了母親對阿智的擔憂。於是筆者為母親講解有關「外向」與「內向」氣質的不同,例如「外向」的孩子經過一天上學回家後,能透過對父母傾談上課的過程,而重新活潑起來;相對而言,「內向」的孩子則需要安靜下來,整合一天的學習,然後可以與父母傾談上課的過程等。讓母親明白氣質的不同後,並教導如何與「內向」的孩子傾談他的心事。

經過一星期後,筆者再度與這位母親聯絡,她已了解到原來兒子是一位傾向「內向」的兒童,和自己的表現頗不同,而且筆者亦已教導有關引導孩子說出心事的方法,令她終於能釋慮了。其實天賦氣質,各有差異,若能好好引導,不但可以解開親子的誤解,更能提升對子女的管與教啊!


李偉堂, Ernest 
心理輔導及治療師
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導師
社會科學(輔導)碩士(HKU)
美國國立兒童創傷治療學院 「認可臨床創傷治療專家及顧問」(TLC)
身心聚焦(生命自覺)導師(Focusing Institute)
MMTIC兒童及青少年性格類型認可執行師(CAPT)
中國國家心理咨詢師
美國催眠醫師考試局「註冊臨床催眠治療師」(ACHE)
美國藝術治療學會會員(AATA)
美國遊戲治療學會會員(APT)
美國輔導協會會員(ACA)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 駐屋宇署支援服務隊培訓講座 (2014年10月)

感謝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的邀請,讓參加者認識心理投射及一同體驗以畫畫 方式探索自我的內心世界。




《Super Parents 學前&親子》文章 -『幼兒常發脾氣』

家長們若一直有閱讀 心理學家 臨床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博士 Ernest (堂哥哥) 的教養文章,都應該會了解小朋友發脾氣背後真正的意思。不過當孩子"發脾氣"和處於"不開心"情緒時,父母該如何處理? 又或如何防止孩子以"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