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心「晴」教室 (十一) - 結果重要,付出的過程更重要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只會留意結果,而忽略自己的付出,久而久之會無形中增添壓力。請留意今期「EVI兒童教育資訊網」之家長頻道撰寫的管教孩子專家專欄 - 心「晴」教室文章內的個案分享,李偉堂 Ernest (李sir) 如何運用遊戲治療,處理孩子面對學習上的壓力。















結果重要,付出的過程更重要
在香港的環境,兒童及青少年主要的生活任務便是學習,當學習不如理想,子女一方面會感受到自己「無用」,另一方面亦覺得辜負父母期望而感到內疚,無形中增添了子女在學習上的緊張及壓力。

個案分享︰ 10 歲兒子自我要求太高
有一位父母發現 10 歲的兒子顥文睡得不太好,有磨牙的情況,尤其在測驗和考試的時候,兒子甚至會失眠。父母自言,顥文自 8歲 開始便出現這種情況,父母初時以為是壓力問題,所以不再給予他太大的壓力,只是和他說盡能力便可以了,然而卻無補於事,情況更愈來愈壞。甚至有一次,當他 派成績單回來,因他不太滿意自己的成績,竟然躲在房間內,獨個兒難過,當父母發現這情況時,想安慰他,但他不耐煩地把父母趕出房外。父母擔心顥文的情況會 愈來愈差,於是便和顥文一起向筆者諮詢。 筆者後來和顥文見面,並了解他的內心世界,筆者通過遊戲形式來評估顥文,發現他不斷的嘗試要表現自己的能力,而且相當著重結果;只要他的付出,未能得到預期結果,他便會有點憤怒,而對自己的付出便看成「沒用」。

應重視付出的過程  不能計較結果
筆者和父母討論和檢討後,發現他們在顥文兒時,經常以「叻」、「聰明」、「成績很好」等說話來鼓勵兒子,但鮮有關心顥文在學業上的努力和專注,亦很少提及兒 子為結果而付出的能力,所以漸漸令顥文只會留意結果,就忽略了自己的付出。於是筆者便教導父母如何鼓勵顥文重視付出的過程,不應只是計較結果,同時筆者亦 會定期與顥文面見,讓顥文明白自己付出的重要性。

付出可以自己決定  但結果無法控制
顥文經過兩個月遊戲治療,和父母的配合與努力,顥文的壓力開始有緩和起來的情況。而且,顥文亦留意到自己的付出其實也很重要,因為結果是未必完全可以控制,然而自己的付出就是可以自己決定。後來顥文把結果看得輕了,而對自己的付出看得更重要,及後他開始認同自己的付出,壓力亦減輕了不少,父母亦輕鬆起來。
學習的結果,例如成績好、知識增長固然重要,然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學懂專注、努力、嘗試、不怕挫折和用功等等,對孩子日後的成長更加有長遠的幫助。筆者希望為人父母的讀者,除了看重子女成績之外,亦期望可以更看重子女在學習上的付出。

心「晴」教室 (八) - 以畫訴出內心困擾

繪畫可以給予我們抒發感受的空間,李偉堂Ernest(李sir)利用畫筆創作,以另一種語言和自己對話,從中安撫個人情緒或獲得領悟,解開個人的心結。



回想過去的兒童輔導中,有父母來求助,他們不明白為何兒子小明常為一些小事而哭,例如遲了看電視、遲了吃晚飯、爸爸晚了回家等,他們和小明提及情況,但就是 不明所以,對他們造成困擾。於是筆者建議為小明進行一次畫畫評估,了解小明心目中的成長環境,或可了解小明愛哭的緣故。  

畫畫洞悉愛哭因由
小明畫了一幅「家庭的故事」,他一邊繪畫,一邊道出心中感受,父母整天忙著工作,令他很多時候獨自 在家中玩耍。當父母回家後,小明很想和他們玩,但爸爸很快顯得不耐煩。在小明心中,爸爸好像經常發怒;每當媽媽看到這種情況,便會和爸爸吵起來。在小明眼 中,媽媽和爸爸吵起來時,媽媽總是一臉難過。在小明心中,他知道父母都是疼愛自己,但當他看到爸爸發怒及媽媽傷心是因他而起時,他便感到難過。

從畫畫窺探內心世界
後來,李sir再次會晤小明的父母,他們從沒想過,在小明面前的爭吵,原來深深的刻在兒子心中。另外,爸爸亦發現工作後的疲倦狀態影響親子互動的質素。為此,筆 者教爸爸一些放鬆的方法,並建議在家中設立一個「冷靜區」,給大家一個空間舒緩個人情緒,而父母亦承諾避免在小明面前爭吵。 一個月後,小明沒有再為一些小事而哭,親子關係比從前融洽。

繪畫可以反映兒童內心的世界觀。在創作過程中,兒童有意無意投射內心的一面,讓我們可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更有效地協助他們健康成長。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警察福利部-「兒童遊戲治療--發現孩子心底話」

李偉堂 Ernest (李sir) 獲警察福利部邀請,主講「兒童遊戲治療-發現孩子心底話」講座。
講座中李sir透過互動遊戲,讓參加者作親身體驗,了解什麼是遊戲治療,如何從遊戲中,了解孩子的內心,並協助孩子表達,同時如何透過遊戲治療找出孩子的情緒或行為問題的所在及解決方案。
特別鳴謝警察福利部送贈的錦旗。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Recruit》雜誌訪問-遊戲治療 開啟兒童心智

早前李偉堂 Ernest (李sir) 接受《Recruit》雜誌訪問,深入淺出講解從兒童角度來認識及了解他們心態的重要性,當中運用有系統的遊戲治療方式,有助預防或解開兒童心理和情緒問題。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社會福利署西荃灣綜合家庭服務中心 -- 關愛洋溢荃葵青「快樂家庭」正向溝通有妙法 講座

李偉堂 Ernest (李sir) 獲社會福利署西荃灣綜合家庭服務中心邀請,主講 "關愛洋溢荃葵青「快樂家庭」正向溝通有妙法" 講座。當天參加者反應熱烈,很用心學習正向溝通的技巧。 亦特別多謝機構送贈的精美感謝狀。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天下父母心 – 與孩同行》之 《媽媽,我怕……》

早前李偉堂 Ernest (李sir) 獲香港電台的邀請, 在《天下父母心 – 與孩同行》之 《媽媽,我怕……》 電視節目中主治其中一個個案,為 3 歲的晞兒以兒童為本遊戲治療處理恐懼的問題,節目中李sir向家長分析及傳授育兒秘笈,與父母一同了解兒童面對恐懼時可如何幫助他們克服恐懼的心結。大家可以點擊連結重温節目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深水埗綜合社會服務處 - "My PACE青少年讀寫障礙支援服務經驗分享會"

早前李偉堂 Ernest (李sir) 獲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深水埗綜合社會服務處邀請, 參與"My PACE青少年讀寫障礙支援服務經驗分享會"。當日李sir以《如何透過藝術幫助讀寫障礙青少年》為題,與大家分享在計劃中如何運用藝術手法,有效地提升參加者的自信和正面自我。 在此非常感謝中心的邀請和送贈精美的感謝狀。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Baby》親子雜誌 訪問 : 孩子的恐懼‧藝術及遊戲治療

李偉堂 Ernest (李sir) 早前接受 《Baby》親子雜誌 訪問,以「幻想中的黑色世界」為題,與大家分享如何紓緩年紀小的孩子害怕黑暗的感覺。請密切留意今期內容。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McDonald's Family Magazine 訪問 : 親子相處小貼士‧藝術及遊戲治療

早前李偉堂 Ernest (李sir) 接受 McDonald's Family Magazine 訪問,與大家分享父母應如何安排子女在「玩、樂」間取得平衡,培養小朋友有規律的作息習慣和找出合適的學習方式。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東華三院黃祖棠長者日間護理中心 - 發揮創意 鬆一鬆

李偉堂 Ernest (李sir)早前獲東華三院黃祖棠長者日間護理中心邀請舉行"發揮創意 鬆一鬆 "工作坊。透過藝術表達或創意想像,讓員工發揮創意,提供了一個鬆口氣的空間;另外,從創作中的創意想像,激活員工的「創作」大腦,讓「工作」大腦鬆一鬆。



心「晴」教室 (九) - 暑假完了.兒童面對開學的分離焦慮

父母在每年開學的日子,都會憂慮子女不適應校園生活,擔心他們出現與父母分離的焦慮。

 


個案分享︰3 歲男生不願獨自上課
吳太的兒子明明剛好 3 歲,父母已為他安排了幼稚園,並期待著開學的來臨。他們會不時參加幼稚園的學前準備班,給明明作好上課的心理準備。明明很樂意與父母一起到學校,然而當他要獨自入校上課時,便會哭鬧起來,嚷著:「我要媽媽,我要媽媽!」吳太與老師就此問題傾談後,明白這情況在開學初期頗為普遍。不過明明的情況沒有減弱,反而遞增,每當明明要離開家門,他便會問:「去哪裡?」當吳太告訴他要上學的時候,便會開始哭鬧起來,情況持續了一個多月,後來吳太決定向筆者查詢,希望找出改善情況的方法。
父母不應過分擔心子女

由於明明年紀尚小,所以與媽媽分離會有一定的困難,筆者便讓他進行了一節親子遊戲治療評估。在評估中,發現明明每當面對難題,例如:打不開玩具車的門和不懂得如何入玩具鎗的子彈,明明會馬上向母親求助,而媽媽便即時幫明明解決問題;甚至明明在玩耍的時候,媽媽會比明明更為焦慮,急不及待的教他怎樣玩遊戲。

應讓孩子有探索的能力

筆者與吳太討論評估時的情況,她表示,因為擔心明明不能馬上解決困難的話,他會更依賴父母。筆者告訴吳太這想法是不對的,因為評估初步顯示出明明缺乏探索的能力,這是由於明明面對新事物的時候,都由媽媽幫手處理,結果令他無法面對新環境。

父母學會面對緊張 孩子上課更輕鬆

經過數節的親子遊戲治療,明明提升了探索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吳太亦懂得如何面對自己的緊張和怎樣在一個安全的距離協助兒子解決問題。後來明明可以獨立上學,而且放學後,亦會開心地和媽媽分享上學的情況,親子的情況比以往更愉快呢!因此,父母不應過分緊張子女,否則只會增加他們的焦慮。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增值.起動」培訓就業嘉年華 - 「創意教兒秘笈」專題講座回顧

李sir早前在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天恩培訓及發展中心舉辦的「增值.起動」培訓就業嘉年華中,舉行「創意教兒秘笈」專題講座。現場反應熱烈,在此再次感謝主辦機構的邀請。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全新「Counselling in Focusing Way」體驗學習工作坊


全新「Counselling in Focusing Way」體驗學習工作坊,向大家介紹什麼是生命自覺(Focusing)。此工作坊著重體驗式學習,親身了解Focusing給予一個更好的能力面對生活的困難,並尋找更有創意的解決方法。開班日期定於2013年10月4日(逢星期五)。各位從事輔導、教育工作、家長或有興趣的朋友勿失良機呀!

http://mind.dailyweb.hk/workshop-courses/psychotherapy-courses/109-couns⋯⋯elling-in-focusing-way-experiental-traning-workshop.html

“Focusing is a beautiful and meditative approach to psychotherapy and personal growth. It offers a deep parallel to the practice of mindfulness in a carefully developed and sensitive way.”
Jack Kornfield, Author of A Path With Heart

什麼是生命自覺(Focusing)

Focusing是一種關注身體內在的模式,亦是大多數人會忽略/不知道這份內在的關注。

Focusing不單只是與自己的感受接觸,更不同於處理身心的工作。Focusing讓案主界乎於身與心之間的狀態(Felt sensing),或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狀態,Focusing以一些具體的步驟,讓案主從生活的議題得到身體的感受,而這份身體的感受在開始時是不清晰及含糊的,而透過Focusing,這份身體的感受會開闢成文字/圖像/聲音…等,並讓案主體驗發生在身體內的轉變。

在Focusing的過程中,案主體會到那份議題活在身體感受之內,並同時透過Focusing,案主更體驗到這個部分得到物理的轉變。從中我們體驗到一個比想法或感受更深入的地方,而它帶來的轉變,讓案主對那份議題有不同的睇法,並發現新的方法。

“It is a processin which you make contact with a special kind of internal bodily awareness”
From:From: Focusing by Eugene T. Gendlin

Focusing教導我們如何停止繼續在目前的生活議題,並創造一個空間讓新的可能性發生。這個方法亦教導我們如何以開放式的關注,這份關注是直接的體驗,而非以文字或語言。

Focusing是進入一種特別的覺察狀態,與日常的覺察不同。它是開放的、內在的、集中於此時此刻及身體內在感覺。當Focusing時,你靜靜地問:「我現在怎樣?」,你或會感覺蠻好,又或是有些東西在內令您感覺良好。那份內在感覺未必很快回應,但它是有回應的。它會令你感受到一份強烈及複雜的身體感受,而不是單只是”感覺不錯”或”感覺不好”。

這種在我們身體內的感覺被稱為Felt Sense,它在你的思緒和感情背後,但十分重要,且對我們充滿意義。它是身體內在給予我們訊息,當我們願意聆聽時它時,它就會說話。

持續感受Felt Sense有助我們覺察我們所未知的。當你關注在這份身感的體驗時,你會發展一種新的表達、文字,這種新的感覺是新鮮、合適及有生命的。這份體驗是在你的認知(意識)之下,但在身體的認知(潛意識)之上。

Focusing給予一個更好的能力面對生活的困難,並尋找更有創意的解決方法。

學習Focusing的好處:

助己
•明白真正的感覺及需要
•克服障礙,有創意地做出決策及解決問題
•整合身、心、靈
•緩解緊張和慢性疼痛
•...

助人
•幫助他人明白自己真正的感覺及需要
•幫助那些被困擾的人帶來轉變
•更細心及友善地對待自己及他人
•令心理輔導及心理治療更深化和更有效率
•...

本課程為體驗式學習,以學員親身體驗為主,輔以理論,讓學員更能領悟理論中的含意。此外,學員與導師的互動,包括問與答、分享,能作個別學員的自我提昇。

內容:

•什麼是Focusing
•如何關注及聆聽內在感受
•體驗及學習關注及聆聽技巧
•整合Focusing於心理治療上

對象:家長、社工、輔導員、從事助人為主工作人士、或相關有興趣人士

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小團隊大作戰 -- 群策群力‧突破自我工作坊

很榮幸李sir (Ernest) 今次獲 社會福利署西荃灣綜合家庭服務中心 的邀請, 擔任「小團隊大作戰 -- 群策群力‧突破自我工作坊」的義務導師。
透過是次活動,凝聚家庭支援大使之間的關係,互相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突破自我;
此外,從互相合作,提昇參加者有效的溝通相處。
各家庭支援大使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將一個個「不可能」的任務完成,充分表現到團隊的合作精神及他們的無限潛能。
同時亦感謝西荃灣綜合家庭服務中心送贈的精美感謝狀~~











李偉堂, Ernest 
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輔導及治療師
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導師
社會科學(輔導)碩士(HKU)
美國國立兒童創傷治療學院 「認可臨床創傷治療專家及顧問」(TLC)
中國國家心理咨詢師
美國催眠醫師考試局「註冊臨床催眠治療師」(ACHE)
美國藝術治療學會會員(AATA)
美國遊戲治療學會會員(APT)
美國輔導協會會員(ACA)

想即時Update最新資訊、文章、課程請click入


2013年7月24日 星期三

「那個暑假不見了」

暑假即將開始啦! 各位家長和小朋友預備好怎樣迎接這個summer holiday未?! 在7月李SIR以「那個暑假不見了」為題,與各位分享小朋友眼中的暑假。想了解小朋友的想法?! 請密切留意今期內容。
 


小朋友由9月開始,經過10個月的努力、耕耘,不斷的學習、溫習、測驗、評核,到了7月是時候放一個暑假,在這二個月的暑假輕鬆一下、重新叉電,以便可以重新面對未來的新挑戰。

今年暑假,和幾位小朋友傾談,本來是想小朋友可以分享一下暑假的期待,以便可以放下評核帶來的壓力,然而換來是小朋友的嘆氣。



小明(化名):唉...

完了今個星期,跟著便又要由早到晚的去補習,都沒有休息的時間...

小強(化名):唉...

係呀,我都係呀,仲辛苦過番學呀...

小芬(化名):唉... 我寧願番學... 起碼唔洗走來走去,好倦呢...

小燕(化名):唉...

好似番工咁呀...



各位家長、教師,可以幫小朋友尋找「那個暑假」嗎?







李偉堂, Ernest

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輔導及治療師

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導師

社會科學(輔導)碩士(HKU)

美國國立兒童創傷治療學院 「認可臨床創傷治療專家及顧問」(TLC)

中國國家心理咨詢師

美國催眠醫師考試局「註冊臨床催眠治療師」(ACHE)

美國藝術治療學會會員(AATA)

美國遊戲治療學會會員(APT)

美國輔導協會會員(ACA)

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畫」- 傾出內心的家庭觀

本月李SIR以《「畫」- 傾出內心的家庭觀》為題,與大家分享如何透過畫畫增加對自己的領悟;而在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上,又可以運用什麼畫畫評估技巧,以增進雙方的了解?請密切留意今期內容!

畫畫可以給予我們空間抒發我們的感受,讓畫者與作品之間溝通,利用畫筆創作,以另一種語言和自己對話,從中安撫我們的情緒,或得到對自己的領悟,解開個人的心結。
回想過去的兒童輔導中,家長均會問及我一個問題,他們很想知道子女如何看父母及他 /她的家。於是我會建議他們的子女參與「家庭寫照畫」,這是一個頗特別的畫畫評估,與兒童一邊傾偈、一邊畫畫,從創作的過程中,兒童可以一邊畫一邊聯想, 治療師可以一邊觀察一邊和他/她傾談,從中兒童可以表達及抒發內心對家人的感受,治療師亦可更了解他們,有效幫助予父母的育兒訓練。

分享個案:(小誠、8歲)

每天小誠放學回家均悶悶不樂,但當問他時,他卻不願回答,令家人頗擔心。

邀請小誠參與「家庭寫照畫」,小誠一邊繪畫,亦一邊道出在心中,爸爸、媽媽整天忙著工作,很夜才回來,回來不久便睡覺了;而自己整天的忙著上學、補習,同樣回家後不久也是睡覺去。












在小誠心目中,父母之間的關係和諧,然而和他們相處的機會很少;若與父母相處,很多時候都是爸爸在說教,沒有花時間去明白自己;相對和同學之間的互動就多了,而且很多都是不開心的經歷,不是同學作弄他,就是同學不和他玩,感覺頗寂寞呢!

小誠正發展同伴關係的階段,但卻被同學作弄及排斥,與父母之間關係疏離,同時亦不被爸爸明白,唯有把心事都放在心裏。及後與爸爸媽媽商量下,他們願意多和小誠玩,而且媽媽會多與小誠傾偈,爸爸亦會減少說教、多聆聽小誠的說話。

後來,繼續跟進小誠一家人的情況,跟據父母的回應,小誠開始開心起來,而且得到父母與學校老師的合作下,小誠亦建立起朋友圈子呢。

畫畫亦反映我們內心的世界觀,以不同的創作主題,在創作過程中,我們有意或無意下投射個人內心的一面,從而可以更明白自己的內心,更認識自己,獲得一個提昇自己的方向;在輔導上,讓治療師了解自己內心的一面,探索個人內心的困擾,打開心結。



李偉堂, Ernest 
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輔導及治療師
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導師
社會科學(輔導)碩士(HKU)
美國國立兒童創傷治療學院 「認可臨床創傷治療專家及顧問」(TLC)
中國國家心理咨詢師
美國催眠醫師考試局「註冊臨床催眠治療師」(ACHE)
美國藝術治療學會會員(AATA)
美國遊戲治療學會會員(APT)
美國輔導協會會員(ACA)

想即時Update最新資訊、文章、課程請click入

《Super Parents 學前&親子》文章 -『幼兒常發脾氣』

家長們若一直有閱讀 心理學家 臨床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博士 Ernest (堂哥哥) 的教養文章,都應該會了解小朋友發脾氣背後真正的意思。不過當孩子"發脾氣"和處於"不開心"情緒時,父母該如何處理? 又或如何防止孩子以"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