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EVI兒童教育資訊網」專欄心「晴」教室 (十二) -抽動症孩子的照顧

抽動症是一種以運動、言語和抽搐為主要特點的行為障礙。眼、面部、四肢或軀幹肌肉會不自主的抽動,亦有些患者有喉嚨發音異常,屬兒童較常見的心理行為疾病。





個案分享︰ 7 歲男孩經常抽動鼻眉

曾有父母帶同一位 7 歲有抽動症的男孩輝仔來求診。筆者和家長傾談時,得知輝仔於 6 歲時患有鼻炎,開始出現抽鼻擠眉的行為。後來,經醫治後,雖然鼻炎已治癒,但是輝仔仍不時抽動鼻眉,父母多次的勸教也無效,父母很擔心影響他日後的成長,不斷試不同的方法,軟硬兼施,亦未見好轉,反而抽動愈來愈頻繁,於是前來求教。

孩子不安時會加強抽動情況

輝仔可能因患鼻炎時,鼻感不適,從而抽動鼻子和擠眉,舒緩不適的感覺,然而病已經好了,但是這個動作變成習慣,而父母的焦慮緊張,反而讓輝仔感到壓力,更加强了他留意抽動的情況,令抽動的頻率更多。當筆者和輝仔相處時,我亦有留意到他的抽動,發現當他不安時,抽動的情況會變得頻密,而相反,在輕鬆的情況下,他的抽動相應減少。

父母情緒成關鍵 多與子女做肌肉鬆弛運動

及後筆者和父母面談,首先安撫父母的擔心情緒,這樣可以減少因父母過分關注而造成的強化作用。另外,對兒童的抽動表現,採取不加理會的態度,這樣能減少兒童自己去强化抽動,而令抽動的症狀弱化。筆者亦教導父母做一些肌肉鬆弛的運動,幫助輝仔在不安時能放鬆心情。

經過數次的親子教育,輝仔的抽動情況有明顯的減弱,父母亦感欣惠,明白適量的關注是很重要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Super Parents 學前&親子》文章 -『幼兒常發脾氣』

家長們若一直有閱讀 心理學家 臨床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博士 Ernest (堂哥哥) 的教養文章,都應該會了解小朋友發脾氣背後真正的意思。不過當孩子"發脾氣"和處於"不開心"情緒時,父母該如何處理? 又或如何防止孩子以"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