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今不少父母視子女為掌上明珠,希望給予他們最好的東西。但面對子女鬧彆扭時,往往忽略了他們的情感需要,誤以為子女不聽教。「心.啟.晴」臨床心理治療師李偉堂(Ernest)就分享了如何從遊戲中了解小朋友,幫助加強親子關係。
子女鬧情緒是很常見的事,不少父母都會直接指責他們,但Ernest表示應該把問題「外化」,不要直接問「你為什麼做不到」,可問「有什麼引致你這次做不 到」。前者會把問題直接指向小朋友,令他們因害怕家人的責罵而築起圍牆,但後者就可使小朋友反觀整件事,找出問題成因。被問到這種做法會否令小朋友推卸責 任時,Ernest坦言這取決於問題外化後周遭人的態度,「成為藉口是因為身邊的人都認為他們改不到,當父母和子女都沒有希望時,自然難以改善。」
Ernest善於利用遊戲了解小朋友的內心想法,誘導他們說出問題所 在。他透露,曾經有個案是小朋友對考試感到壓力,遊戲時對方分別以獅子、大小長頸鹿代表考試、媽媽和自己。原來小朋友以前是由媽媽陪伴溫習,後來改為上補 習班,令他感到壓力。Ernest稱雖然有些小朋友未必能明確指出壓力所在,但有些環境轉變是可以透過遊戲表達出來。又謂:「當小朋友被欺負時,可問他們 覺得自己最像哪種動物,後來遊戲中有小朋友挑了老鼠,並希望有獅子保護,再追問獅子是誰時,小朋友就會回答是老師。」
Ernest表示小朋友被欺負時要懂得保護自己,利用遊戲讓他們解決問題,感覺是不一樣的,可令小朋友參與其中並有所領悟,比起讓別人告訴他解決方法會更奏效。
早前中五生不懂盛飯的事引起網民熱烈討論,Ernest表示:「很多怪獸家長在子女年幼時,都未必是怪獸,他們也想教好小朋友,只是可能他們當時沒有辦法。」事實上,父母要避免子女成為「港孩」,必須清楚明白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令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文、攝: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 梁文玲
![]()
李偉堂, Ernest
|
心理輔導及治療師
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導師 社會科學(輔導)碩士(HKU) 美國國立兒童創傷治療學院 「認可臨床創傷治療專家及顧問」(TLC) 身心聚焦(生命自覺)導師(Focusing Institute) MMTIC兒童及青少年性格類型認可執行師(CAPT) 中國國家心理咨詢師 美國催眠醫師考試局「註冊臨床催眠治療師」(ACHE) 美國藝術治療學會會員(AATA) 美國遊戲治療學會會員(APT) 美國輔導協會會員(ACA)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