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香港經濟日報TOPick》-『弟妹出世兄姊反常哭鬧 心理治療師:勿說「別與弟妹爭寵」』

當父母準備生第二個孩子時,都會頭痛如果平衡兄姊弟妹間爭寵情況。年長的孩子一旦不適應,甚至會以一些倒退行為來吸引爸媽注意。「臨床心理治療師#李偉堂Ernest(堂哥哥) 早前接受 #香港經濟日報TOPick 訪問,教大家如果調整心態,及透過重塑親子關係,改善情況。

訪問短片➡️ https://youtu.be/NCY1_WKI7WY

清晰指引孩子做事步驟 改善分離焦慮情況

Ernest指,子女假如首次上學,或者經歷悠長假期重返校園,回到家中的時候可能會變得特別扭計。當小朋友扭計的時候,爸媽不要急於責備孩子,要理解孩子突然出現異常,可能因為小朋友上學時需要花特別多的專注力聽課,在學校要遵守規矩,做任何事不能夠從心所願,他們放學回家後,想得到爸爸媽媽更多的關注。

他指出,小朋友如放學回家後出現行為倒退的情況,家長不需要太擔心,這情況一般會維持整個9月,甚至延長至10月,家長反而需要注意,小朋友上學前有沒有哭鬧等分離焦慮的症狀。

他建議,家長可為小朋友上學前訂立一系列程序,例如在上學前先與爸媽擁抱、玩一會兒玩具才出門,每天重覆這些動作,當小朋友掌握這些流程後便能減輕上學前的焦慮,亦能做好上學的心理準備。

新添家庭成員前 家長宜作心理準備
Ernest指,不少父母經常以為生多一個孩子,照顧他們時所感受的辛勞只是雙倍,其實這個想法是錯誤的。

父母準備生第二個孩子前需要調整心態,如照顧第一個小朋友用的是5分的辛勞,再照顧多一個小朋友,那份辛勞並不是「5+5」那麼簡單,而是「5x5」以幾何級數增多。

他解釋,當第二個孩子出生後,父母需要處理兩個孩子的互動方式和關係,舉例說,兩兄弟爭執時,父母便需要出來調停。
假如家長在第二個小朋友出世前未作好心理準備的話,當年紀較大的小朋友模仿妹妹或弟弟扭計時,父母的脾氣便會容易變得暴躁,亦會易責罵孩子「走開點!不要跟弟妹爭寵!」令他們誤以為覺得弟弟/妹妹搶奪了爸爸媽媽所有的注意,釀成子女間的衝突。

讓年長的孩子擔當小助手 重塑親子關係
Ernest分享,當媽媽懷孕的時候,正正是最好時機,培訓年長的孩子如何當爸媽的小助手。舉例說,爸媽準備買嬰兒用品時,可以帶年長的孩子一同前往,照顧嬰兒時亦可以讓小朋友從旁學習。
這種互動的方式會讓年長的孩子感覺親密,一方面他能夠學懂如何照顧弟妹,另一方面亦明白可以用這種較為成熟的方式來得到父母的關注。當弟妹出世後,小朋友便不易學習弟妹的倒退行為來吸引爸媽注意,同一時間亦成為爸爸媽媽好的小助手。
       李偉堂, Ernest
心理輔導及治療師
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導師
社會科學(輔導)碩士(HKU)
美國國立兒童創傷治療學院 「認可臨床創傷治療專家及顧問」(TLC)
身心聚焦(生命自覺)導師(Focusing Institute)
MMTIC兒童及青少年性格類型認可執行師(CAPT)
中國國家心理咨詢師
美國催眠醫師考試局「註冊臨床催眠治療師」(ACHE)
美國藝術治療學會會員(AATA)
美國遊戲治療學會會員(APT)
美國輔導協會會員(ACA)

《香港經濟日報TOPick》-『孩子輸不起發脾氣 心理治療師拆解失敗感成因』

臨床心理治療師#李偉堂Ernest(堂哥哥) 早前接受 #香港經濟日報TOPick 訪問,拆解孩子“輸不起”的成因。原來有些概念不一定要由父母負起灌輸的角色,反而透過鼓勵孩子參與同輩間活動來學習,效果更明顯。

訪問短片➡️ https://youtu.be/E6meaPB_KSk



爸媽們是否有以下煩惱,與子女玩親子遊戲,例如捉迷藏、踢足球,孩子輸了便發脾氣不玩,如何教導孩子「輸得起」?

TOPick訪問訪問心.啟.晴臨床心理治療師李偉堂Ernest,剖析父母在教導孩子時面對挫敗時矛盾的心情,以及該如何教導孩子面對失敗。

跟父母玩遊戲輸掉 孩子面對「雙重打擊」

Ernest指,父母首先要站在小朋友的角度分析問題,試想小朋友由細到大玩任何玩具,例如玩「煮飯仔」,父母都容讓他擔當主導的角色,孩子永遠擔當廚師的角色,父母則扮演座上客,品嘗孩子的「廚藝」;扮演醫生和病人的時候,孩子永遠扮演醫生和護士,父母則扮演病人讓子女治病。

在眾多遊戲中,唯獨棋子、啤牌這類遊戲,涉及策略和公平原則。父母一旦在遊戲中獲勝,小朋友容易產生挫敗的情緒,覺得「點解爸爸媽媽今次唔讓我?」

更糟糕的是,有些父母認為自己要肩負起灌輸子女「輸得起」的概念,更會用了錯誤的說話與子女溝通,例如:「唔可以咁矛!輸咗就要認!唔可以發脾氣!」

Ernest表示,當父母說出「唔可以咁矛!輸咗就要認!唔可以發脾氣!」這些說話時,小朋友除了要承受輸掉遊戲的挫敗感,更要面對父母突然間變得冷漠無情,可算是「雙重打擊」,情緒波動尤其明顯。

Ernest建議,小朋友跟父母玩遊戲時輸掉,父母可哄小朋友說「唔緊要啦!下次再玩過!」或是拍拍他們的肩膊鼓勵他們,讓小朋友知道父母不會因孩子輸掉遊戲而變得冷酷無情。
讓小朋友從群體活動中學習輸贏
Ernest建議,當父母跟孩子玩棋這類對戰遊戲,如飛行棋、斗獸棋時,孩子初時接觸可能未熟習遊戲規則和玩法,故父母可以稍為讓一讓孩子。然而,當孩子能逐漸掌握遊戲規則時,父母便可以慢慢收起「讓」孩子的心態,激發雙方鬥智鬥力,亦令孩子動腦筋思考如何取勝。
他又指,不應讓孩子從父母身上學習「輸得起」,反應讓他們在群體或平輩當中體驗這種感覺。因孩子在同輩玩樂時輸掉遊戲,只單純經歷失敗的感覺,而其他小朋友從來沒有「讓」過他,故他們不會產生「其他小朋友個個都要讓我」的念頭。
其實父母想要小朋友學習「輸得起」,可以鼓勵他們多參與同輩間的競爭遊戲。只要在孩子輸了的時候給予安慰,接着便鼓勵他再嘗試,這樣反而有效幫助孩子學習承擔挫敗感。
       李偉堂, Ernest
心理輔導及治療師
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導師
社會科學(輔導)碩士(HKU)
美國國立兒童創傷治療學院 「認可臨床創傷治療專家及顧問」(TLC)
身心聚焦(生命自覺)導師(Focusing Institute)
MMTIC兒童及青少年性格類型認可執行師(CAPT)
中國國家心理咨詢師
美國催眠醫師考試局「註冊臨床催眠治療師」(ACHE)
美國藝術治療學會會員(AATA)
美國遊戲治療學會會員(APT)
美國輔導協會會員(ACA)


2017年9月14日 星期四

新地會 -「孩子情緒智商LEVEL UP」家長講座

父母培育孩子,除了要讓他們學會自理能力 、融入團體生活和吸收各方面的知識外,孩子的情緒智商也是一項值得關注的課題。早前「#臨床心理治療師#李偉堂Ernest (堂哥哥)獲 新鴻基地產 新地會 邀請,舉辦「孩子情緒智商LEVEL UP」家長講座,讓家長們了解如何栽培孩子强項,及建立樂觀與充滿希望的心理質素。
#unleashingmind #EQ #parenting


 
 
 
 
       李偉堂, Ernest
心理輔導及治療師
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導師
社會科學(輔導)碩士(HKU)
美國國立兒童創傷治療學院 「認可臨床創傷治療專家及顧問」(TLC)
身心聚焦(生命自覺)導師(Focusing Institute)
MMTIC兒童及青少年性格類型認可執行師(CAPT)
中國國家心理咨詢師
美國催眠醫師考試局「註冊臨床催眠治療師」(ACHE)
美國藝術治療學會會員(AATA)
美國遊戲治療學會會員(APT)
美國輔導協會會員(ACA)

《HK01》-『父母與子火化寵物 從小學習面對死亡 4歲小男孩:好掛住貓貓』

常說小孩和毛孩能夠成為好朋友,但貓狗的壽命比人類短,孩子感情又是如此細膩,作為父母,如何與孩子一同過渡寵物離世的哀傷與思念?來看看一個真實個案,當中父母如何實踐協助小朋友撫平喪寵傷痛的4要點。
----------------------------------------------------

【早前「#臨床心理治⋯⋯療師#李偉堂Ernest (堂哥哥) 接受 #香港01 訪問】:如何教小朋友接受寵物離世? 父母協助4步撫平喪寵傷痛

https://www.facebook.com/mind.unleashing/posts/1401442849923966

       李偉堂, Ernest
心理輔導及治療師
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導師
社會科學(輔導)碩士(HKU)
美國國立兒童創傷治療學院 「認可臨床創傷治療專家及顧問」(TLC)
身心聚焦(生命自覺)導師(Focusing Institute)
MMTIC兒童及青少年性格類型認可執行師(CAPT)
中國國家心理咨詢師
美國催眠醫師考試局「註冊臨床催眠治療師」(ACHE)
美國藝術治療學會會員(AATA)
美國遊戲治療學會會員(APT)
美國輔導協會會員(ACA)

《香港經濟日報TOPick》-『小朋友愛說驚? 心理治療師:勿混淆「擔心」和「驚」』

如果孩子對任何事都「驚驚」,抗拒去嘗試和接觸,父母可以怎樣做?「臨床心理治療師」李偉堂Ernest(堂哥哥) 早前接受 香港經濟日報 TOPick 訪問,教大家如何從回應孩子的反應開始,讓孩子正確形容心中感受。
大家可點擊連結重溫訪問內容!!

https://vimeo.com/232459885
 

不少父母都遇到問題,子女經常說「驚」這個字眼,如「我好驚返學啊」、「我驚同他玩啊」等等,父母應該如何平復小朋友的情緒呢?心.啟.晴臨床心理治療師李偉堂Ernest指出,小朋友經常說「驚」,未必真的是害怕,只是不少爸媽錯誤地將小朋友「擔心」的感覺形容為「驚」,對小朋友的心理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驚」和「擔心」的分別 

Ernest分析,「驚」的感覺多在生理反應上流露,是一種較為短暫和直接的條件反射。他舉例說,小朋友看見曱甴,父母會跟他說「咦!你驚呀?」,因為父母看見小朋友出現曈孔放大、毛管戙,甚或整個人向後退等生理反應。

至於「擔心」的感覺則較為溫和,小朋友出現擔心情緒時,可能一臉愁容,心中多了些不同的想法,整個人看起來憂心重重。

濫用「驚」字 弄巧反絀

他指出,不少家長會把「驚」和「擔心」混為一談,當他們看見小朋友臨上學前眉頭緊皺、走路又走得慢,一副沒精打彩的樣子,爸媽便會跟他說「你驚返學呀?」,事實上,爸媽們沒有留意到小朋友並沒有出現「驚」的生理反應,小朋友那一瞬間可能只是「擔心」。 

當小朋友看見陌生人時皺着眉,家長又立即跟他說「唔使驚呢個陌生人喎!」這個過程會令小朋友誤會,「擔心」即是「驚」,無疑告訴他這個陌生人跟老鼠﹑曱甴一樣恐怖,無形間便會令小朋友遇見陌生人時的反應放大,看見陌生人便會馬上向後退。

Ernest表示,爸媽將小朋友擔心的感覺形容成驚,長遠而言,小朋友也會將自己「擔心」的情緒形容成「驚」,從而更加抗拒去嘗試和接觸,令他可以發揮的空間減少,故爸媽切忌把「擔心」和「驚」混為一談。 

爸媽們,下次不妨嘗試對子女說:「你係咪擔心返學遇到唔開心的事呀」,從而取代「你驚返學呀?」
       李偉堂, Ernest
心理輔導及治療師
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導師
社會科學(輔導)碩士(HKU)
美國國立兒童創傷治療學院 「認可臨床創傷治療專家及顧問」(TLC)
身心聚焦(生命自覺)導師(Focusing Institute)
MMTIC兒童及青少年性格類型認可執行師(CAPT)
中國國家心理咨詢師
美國催眠醫師考試局「註冊臨床催眠治療師」(ACHE)
美國藝術治療學會會員(AATA)
美國遊戲治療學會會員(APT)
美國輔導協會會員(ACA)

《Super Parents 學前&親子》文章 -『幼兒常發脾氣』

家長們若一直有閱讀 心理學家 臨床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博士 Ernest (堂哥哥) 的教養文章,都應該會了解小朋友發脾氣背後真正的意思。不過當孩子"發脾氣"和處於"不開心"情緒時,父母該如何處理? 又或如何防止孩子以"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