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4日 星期四

《香港經濟日報TOPick》-『小朋友愛說驚? 心理治療師:勿混淆「擔心」和「驚」』

如果孩子對任何事都「驚驚」,抗拒去嘗試和接觸,父母可以怎樣做?「臨床心理治療師」李偉堂Ernest(堂哥哥) 早前接受 香港經濟日報 TOPick 訪問,教大家如何從回應孩子的反應開始,讓孩子正確形容心中感受。
大家可點擊連結重溫訪問內容!!

https://vimeo.com/232459885
 

不少父母都遇到問題,子女經常說「驚」這個字眼,如「我好驚返學啊」、「我驚同他玩啊」等等,父母應該如何平復小朋友的情緒呢?心.啟.晴臨床心理治療師李偉堂Ernest指出,小朋友經常說「驚」,未必真的是害怕,只是不少爸媽錯誤地將小朋友「擔心」的感覺形容為「驚」,對小朋友的心理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驚」和「擔心」的分別 

Ernest分析,「驚」的感覺多在生理反應上流露,是一種較為短暫和直接的條件反射。他舉例說,小朋友看見曱甴,父母會跟他說「咦!你驚呀?」,因為父母看見小朋友出現曈孔放大、毛管戙,甚或整個人向後退等生理反應。

至於「擔心」的感覺則較為溫和,小朋友出現擔心情緒時,可能一臉愁容,心中多了些不同的想法,整個人看起來憂心重重。

濫用「驚」字 弄巧反絀

他指出,不少家長會把「驚」和「擔心」混為一談,當他們看見小朋友臨上學前眉頭緊皺、走路又走得慢,一副沒精打彩的樣子,爸媽便會跟他說「你驚返學呀?」,事實上,爸媽們沒有留意到小朋友並沒有出現「驚」的生理反應,小朋友那一瞬間可能只是「擔心」。 

當小朋友看見陌生人時皺着眉,家長又立即跟他說「唔使驚呢個陌生人喎!」這個過程會令小朋友誤會,「擔心」即是「驚」,無疑告訴他這個陌生人跟老鼠﹑曱甴一樣恐怖,無形間便會令小朋友遇見陌生人時的反應放大,看見陌生人便會馬上向後退。

Ernest表示,爸媽將小朋友擔心的感覺形容成驚,長遠而言,小朋友也會將自己「擔心」的情緒形容成「驚」,從而更加抗拒去嘗試和接觸,令他可以發揮的空間減少,故爸媽切忌把「擔心」和「驚」混為一談。 

爸媽們,下次不妨嘗試對子女說:「你係咪擔心返學遇到唔開心的事呀」,從而取代「你驚返學呀?」
       李偉堂, Ernest
心理輔導及治療師
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導師
社會科學(輔導)碩士(HKU)
美國國立兒童創傷治療學院 「認可臨床創傷治療專家及顧問」(TLC)
身心聚焦(生命自覺)導師(Focusing Institute)
MMTIC兒童及青少年性格類型認可執行師(CAPT)
中國國家心理咨詢師
美國催眠醫師考試局「註冊臨床催眠治療師」(ACHE)
美國藝術治療學會會員(AATA)
美國遊戲治療學會會員(APT)
美國輔導協會會員(AC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Super Parents 學前&親子》文章 -『幼兒常發脾氣』

家長們若一直有閱讀 心理學家 臨床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博士 Ernest (堂哥哥) 的教養文章,都應該會了解小朋友發脾氣背後真正的意思。不過當孩子"發脾氣"和處於"不開心"情緒時,父母該如何處理? 又或如何防止孩子以"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