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8日 星期六

3歲定80 -情侶關係模式早於孩童已決定(上)

有人話:「佢好吸引我。」有人話:「佢比到安全感我。」亦有人話:「同佢一齊好舒服。」很多情侶都曾講過類似的說話,然而有些可能會相處很久,有些可能是短暫的浪漫。

在 一天的下午閒著沒什麼要緊的事做,便離開公司,到附近的一間餐廳休閒一下,進去後,選擇了餐廳的一角坐下,點了一杯Espresso。在這時,有 三位年輕的少女進來了餐廳,並在我的鄰座坐下。沒多久,一杯香味濃郁的Espresso便放到面前,正當享受著這杯Espresso的香味時,聽到她們正 談論著與愛侶相處的事情,其中一番對話吸引著我。

A小姐:「我同我男朋友拍拖拍左成大半年,開頭都好開心,但唔知點解,我同佢好似有一面牆在我們中間,佢可以同我去玩、睇戲、SHOPPING,然而當我想了解佢工作時,佢就好似無咩野想講,好似我地只係玩伴關係咁。D男人係咪個個都係咁…」

B小姐:「唔係喎,我男朋友咩都同我講,而且好似大細路咁,成日要我呵下,成日都要我陪佢呀。無哂私人時間就真。」

A小姐:「係咩…唉…」

C小姐:「你地咪喺度哂命啦,有男朋友仲要多多要求,我呀,到而家都無…」

B小姐:「車!你有人追,不過你唔吼啫!」

C小姐:「唔係呀,只係佢地比唔到安全感我啫…」

A小姐:「咁你要D咩安全感呀?」

C小姐:「唔知呀,開頭同佢地一齊,好似好開心咁,但無耐,唔知點解好似唔係好想同佢地出街,咁咪算囉。」

A小姐:「…你係咪有病呀?」

B小姐:「咩你咁講野呀,可能緣份未到啫。」

A小姐:「我總係覺得拍拖好似好唔安全咁,又要煩多一個人…」

…...

她們繼續著她們的話題,而我不禁想起情侶關係的建立與我們孩童時與養育者(如:父母、工人)相處的關係。

有 些人對他的伴侶很依賴,無時無刻也要知道伴侶在做什麼、在哪裏,彷彿對他的伴侶好像很不信任;有些人對伴侶很分離,可以一個月不和伴侶見面也覺很 平常;有些人相處很久,也不太知道伴侶的內心世界,只是每次見面,也只是吃喝玩樂;而有些人相處很短時間,就要如數家珍般知道對方的所有事情?

當 我們在嬰兒時期,完全依靠養育者的照料時,若養育者能充分滿足對我們的照顧,在我們內心裏便會建立起一個「安全基地」,讓我們可以放心主動認識這 個世界,也成為日後,我們與人相處的一種信任模組。然而,若養育者未能滿足我們的需要,在我們內心裏便會建立起一個「不安全基地」,令我們不敢主動認識這 個世界,也成為日後,我們與人相處的一種不信任模組。

回顧自己的童年是怎樣的?
你會傾向避開/沒有與人有情感的交流?
還是你很擔心失去對方的信任/照顧?

當 我們在嬰兒時期,若養育者對我們的需求忽略, 我們就算哭叫,也未能吸引養育者時,我們會憎恨他,然而時間久了,我們感到被拒絕與絕望,跟著會放棄這種需要,甚至憎恨自己有這種需求,慢慢地,我們開始 避開與他人有情感的需求,因為我們在內心的「不安全基地」告訴我們,這種需要會讓我們受傷害。

而另一種情況是,養育者的不穩定地滿足我們 的需要,不知道何 時養育者會來照顧我們,亦不知道何時養育者不理會我們,每次的哭叫,我們也不知道結果為何,於是對養育者愛的需求與憤怒,產生了矛盾的情結而形成焦慮,漸 漸,我們一方面又愛對方,一方面又討厭對方,形成了,一邊廂我們很依賴對方,不想讓對方走開,而那邊廂我們對伴侶有很多要求,他必須滿足我們,而在我們內 心的「不安全基地」告訴我們,這種需要不知何時失去也不知何時來。

這種「不安全基地」的訊息埋藏在我們的潛意識深處,而一直影響著我們的人際關係,甚至是情侶關係。

那麼,你呢?你與你的情侶相處又是怎樣?

心.啟.晴成長坊

當愛的份量到達頂點時,便是一份激情的愛。

愛是……

最近聽了一首感動人的歌曲,歌曲名字是慕容雪由薛凱琪主唱
歌 曲講述一位女子非常愛她的男朋友,愛的程度是傍人也難以用言語來形 容,她把整個人也徹徹底底的溶入這段愛情內,只有他們的世界,她因為他開心而開心,因為他悲傷而悲傷。一天,他要離開她了,他的離開不單是他離開這麼一個 她、離開一段感情,而是一併把她都帶走了,帶走了她的一齊,她不只沒有了他,而且更加沒有了自己,失去了自己,沒有了喜樂的源由,像失去靈魂般。

當 愛的份量到達頂點時,便是一份激情的愛。是一份難以形容的感覺,您會無時無刻地思念她,很想很想見他/她,見到了卻又只滿足於牽牽手、看著對方,甚至什麼 事都不做,不知何解,在他/她面前總是變得反應遲鈍,手足無措,不善言詞,平時機靈聰穎,能言善辯的自己不知遺落在那兒。他/她會為他/她做一些自己能力 做到的事,做一些使對方快樂的事,或是買他/她禮物,弄點美食等等,盡管這些可能是與平日的自己大大不同。這實在幸福,如對方也有著同樣的愛,那真是天底 下最幸福的一對。 但當激情過後,若一方將這份激情演變成擁有對方,那便是造成一段感情的悲劇開始。

把愛一個人演變成擁有對方,要求對方也同樣地愛自己;控制對方的思想;控制對方的行為;要求對方照顧自己的人生快樂。 這樣的愛令他/她感到窒息,壓力越來越大,無力感越來越重,愛得極具負擔,亦極具無奈感。

試 問怎樣才可保證對方同樣地愛自己,您可能把他/她排您人生的第一位,但人生不只是得愛情,還有其他的滿足,如事業、朋友、家庭、學術、靈性…… 。如果他/她與您的排列不同,那麼您又能接受嗎? 您只會不斷抱怨之外,因為得不到相同的價值而繼續不斷抱怨,但是完全無能為力。
再 者,因為擁有對方,所以要佔據他/她,隨之而來的便是要求對方聽從自己的說話,控制對方的思想;控制對方的行為,試問您自己亦是從心底裏甘心被操縱嗎? 當對方同樣要求您的時候,但相方是平等的,那麼應該誰聽誰呢? 您亦有您自己的個性,您亦有自己追求的,相方又怎會是完完全全的一樣呢!

最 後要求對方照顧自己的人生快樂,快樂不是別人給予的,每個人都可以憑自己內心的感覺推動自己過快樂的生活,您又可以問問自己,如他/她同樣要求您,要求您 照顧他/她成功快樂,只有少些微事使他/她們不開心,如:生活不夠富裕、與您的家人關係不良好、您沒閒暇陪伴……等,便跑來向您投訴,要求您解決,您能受 得了嗎?
愛不是擁有更不是把自己託負他/她人,真正的愛是沒有條件、沒有限制的愛。
如能把這份愛成為自己的內在動力,去推動自己的事業、學業、專業、靈性等,使之做得更好,更成功,使到自己更有資格去接受這份愛。


歌曲:慕容雪
臨行辭別你 欣賞未夠
分一碟相思豆 冬至送輕舟
紅霞溶掉你 身邊白雪
姑蘇盛產的絲繡 蓋著我消瘦

回頭望得清楚 快樂過很多
但缺乏你 我又擁有甚麼

我不是我 你轉身一走蘇州裡的不是我
以美景掩飾我如舊美好地過
不過不過 都不過抱著你的煙波
誰人能像你感動我
你泛起山川碧波裡的不是我
浮盪你背後河流上泡影 一個又一個
無奈美麗捉緊到手上
如雲石堅穩都會弄破

前塵弄熄煙火 記下了幾多
但記下你 對幸福有用麼  

我不是我 你轉身一走蘇州裡的不是我
以美景掩飾我如舊美好地過
不過不過 都不過抱著你的煙波
誰人能像你感動我
你泛起山川碧波裡的不是我
浮盪你背後河流上泡影 一個又一個
無奈美麗捉緊到手上
如雲石堅穩都會弄破

和文物好好抱擁 仍難敵心底細雪洶湧
誰人明白我多凍 這種風景我看不懂
只發現雙腳不會動

我不是我 你轉身一走蘇州裡的不是我
以美景掩飾我如舊美好地過
不過不過 都不過抱著你的煙波
船兒河上每天運貨
你帶走春耕秋收每一天渡過
存在我腦內河流上雪景 真正屬於我
其實美麗畢竟太抽象
被文學書本一語道破

那海市蜃樓只是我

心.啟.晴成長坊

物以類聚?取長補短?

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般來說,共通點更多、差別更少的情侶(簡稱「好夾」),他們之間更容易理解對方,更容易相處,更容易吸引和尊重對方。
然 而性格類型始 創大師 – 榮格博士曾對外向(Extravert – 簡稱E)及內向(Introvert – 簡稱I)有這樣的評論:「儘管這二個傾向的人互相貶低對方而引發衝突,但並不妨礙大多數男士追求對立的女士。」另外,瑞士婚姻諮詢師普拉騰 (Plattner)寫道:「在大多數婚姻中,都是EI結合。」同時,兩位榮格心理分析家格雷(Gray)和威爾懷特(Wheelwright)在 1944年提出「互補性婚姻」理論,看來欣賞對方擁有自己沒有的優點,對與自己不同性格傾向的人產生好感或愛慕之情,卻大有人在,這是否叫做「取長補短, 互補不足」?

針對這點,過去曾做過一個測試,對375對夫妻進行了MBTI測評。就性格類型傾向的結果顯示,以夫妻為例,相同傾向遠遠超過差異。
夫妻的性格類型傾向分佈如下:
所有傾向相同 9%
3個傾向相同 35%
2個傾向相同 33%
1個傾向相同 19%
沒有相同傾向 4%

從結果發現大多數夫妻有2個至3個特質傾向相同!這是否意味著「太過夾」的情侶可能因為太了解對方,所以很快便沒有新鮮感?還是「太唔夾」的情侶在開始時會欣賞對方的優點,而後來卻容忍不到彼此的差異而分開,俗語即是「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

除了這個有趣的結論外,當中還有很多有趣的發現,在往後慢慢告訴你,這些驚人的發現,將會揭示男女之間的吸引力潛規則!

你與你的情侶會是「物以類聚」?還是「取長補短」?

心.啟.晴成長坊

性格類型作為參考的指標,可以看到他們之間的「夾」與「唔夾」?

性格類型(Type)看伴侶關係

在過去的兩性輔導中,以性格類型作為參考的指標,可以看到他們之間的「夾」與「唔夾」,從而可以幫助他們了解對方,發揮互相的長處,補足他們之間的不足。

什麼是性格類型

在20世紀初,一位出名的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 G Jung),他從臨床的經驗與觀察,發現人自出生起便擁有一些特質,而這些特質會一直保持,於是於1921年出版了性格類型(Type)理論。


這 理論引起廣泛的研究與關注,於1942年兩位女士嘉芙蓮.谷嘉.碧瑞斯(Katharine C Briggs)與伊莎貝.碧瑞斯.麥爾(Isabel Briggs Myers)把性格類型理論精研改良,一方面進行了50多年的統計及分析,另一方面進一步研究及擴展,把這理論生活化、具體化,最後成為一套指標測試 (Myers Briggs Type Indicator)。全球每年約有二百五十萬人使用這套測驗,其中超過八十萬人為管理階層,MBTI已成為近年心理輔導界及商界廣泛使用的性格測驗。

看情侶關係

很多情侶在結合的時候都以「我地好夾」或「佢有一d我無的優點」,然而到分開的時候都以「我地好唔夾」或「佢幫唔到我」,究竟在相處之間出了什麼亂子而起了這麼大的變化?

其 實一雙情侶在日常相處上少不免會有衝突,小則口角 – 你罵我時我怨你;大則分離 – 我地係兩個世界的人。從性格類型的角度上去分析,其實很大部分都是情侶間的不同性格類型而引起的,當明白了其中的根源,這些問題與衝突便會得到減緩或消 除。當然,最重要是「你們仍想一起嗎?」

我不會鼓勵人不與自己對立的性格類型的人拍拖或結婚,而是當情侶期望建立長遠關係前,首先是明 白對方與自己的不同,並且有權利地保持其中的差別,並 認識彼此性格類型的優點與盲點,做到「取長補短,互相忍讓」或「床頭打交,床尾和」。當然,最重要是「你們願意為另一半付出嗎?」

心.啟.晴成長坊

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父母如何協助子女發展 - 提昇專注力訓練

父母發現自己的子女就是一刻不能靜下來,經常手腳不停地動,坐不夠一會,便會到處走;或是嘴巴說個不停,常常被周圍的環境干擾,沒辦法專心進行一個活動、完成一份功課/集作。甚至收到學校老師的投訴,說他經常開口插咀,對老師的指導,總是左耳入右耳出;衝動高、持續不夠,做事情都只做一半,無法持續或等待。

當老師敏銳的察覺不對勁,將這樣的狀況告訴家人,但對於一個專注力不足,活動量高的孩子,家長在家中又該如何協助孩子呢?

於8月24日為信義會提供主題為「如何提昇孩子專注力」,讓該區的父母了解什麼是注意力不足,如何從家居的遊戲及訓練,提昇孩子的專注力。

往往父母收到學校老師的投訴,有關子女在學校的表現,如:不專心、上堂時離開座位、上堂時經常高聲與鄰座談話...等,讓父母擔心自己的子女是注意力不集中?只是比較活躍?還是有過度活躍、資優、學習障礙...等?有些父母因此而失眠、食慾不振,甚至影響親子關係。固此,在讓座中,提供了一些參考,讓父母辨識自己的子女是不是注意力不集中。

若發現子女有專注力不足的情況,帶子女面見臨床心理學家評估,確定子女的情況。一方面,父母可與學校商討為子女提供特別的安排,另一方面,父母亦可減輕對子女情況的擔憂,以便集中為子女安排未來的學業,最重要是讓子女有一個更適合的學習環境。

其次,父母亦對子女的情況作心理準備,以便可以更好的從日常的照顧中,協助子女,例如:
減少孩子看電視的時間。
進行某一個活動時,身旁不要有太多吸引孩子的東西。
作息要正常。
不要將子女的問題全部視為子女或家長的錯。
家庭裡的其他成員也應該遵守規則。
維持一貫的態度,一時心軟或過於憤怒,讓孩子搞不清楚,到底怎麼做才是好的。
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不要讓情緒影響隔天的心情

另外,亦向父母講解及教授在家的專注力訓練,讓子女可以於家中,一邊遊戲、一邊提昇注意力。

拍掌遊戲(幼兒)
開始時,父母將雙手固定放在胸前的位置,讓孩子以雙手與父母的手互拍。
父母再上下左右移動雙手的位置,讓孩子也要專注的進行拍掌活動。
鏡子遊戲(幼童)
跟孩子一起玩動作模仿,想像自己是一面鏡子,跟著父母的動作進行。
剛開始給孩子的動作要簡單一些,速度也儘量放慢,等孩子熟悉後,可以互換角色,增加活動的趣味性。
拼圖遊戲(兒童)
子女尋找正確的圖樣且方面可以訓練專注力,另一方面啟發聯想力與手指的靈活性。
利用子女喜歡的卡通人物圖片或家人的照片,任意剪裁為數份(以兒童的年齡而定其復雜度)。
可黏在紙板上再切割,增加其厚度,方便子女拿取。
傳話遊戲(兒童)
跟爸爸說一件媽媽交代的事情,從近距離短時間的練習,到遠距離長時間的傳話。
在聽的過程中孩子需要一定的專注力,這是孩子必須養成的責任和習慣。
親子溝通 相當重要,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引導。
操作性家務活動
分類遊戲,如:分豆子、衣服分類。
擺放遊戲,如:擺放碗筷、衣物、鞋子。
活動前,讓孩子在較安靜的環境中,一次進行一件事情,且儘量避免太多聲音、視覺的干擾。
益智遊戲
象棋、撲克牌(排順序、撿紅點)、跳棋、鬥獸棋 。
需要高度的專注力,以及足夠的認知,才能有勝算的機會。
對於競爭性的活動,都會相當有興趣。

要有效協助子女提昇專注力,首先父母要做好心理準備,保持耐性及愛心,不要因自己的情緒而影響教養子女。最後子女提昇專注力的活動訓練,並非其中的成員參與,而是作為家庭的一份子,是一家人的參與。

心.啟.晴成長坊

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

催眠假想束胃 英婦瘦身55磅

英國一名婦人誕下三名女兒及移居西班牙後,體重直線上升,她在西班牙花費七百八十鎊(約九千五百港元)參加一項催眠減肥療程,催眠師讓她深信自己進行了束胃手術,自此她食欲大減,四個月內由二百一十六磅極速減至一百六十一磅,她覺得自己現在更健康及苗條。


英國傳媒報道,三十五歲的科恩斯在青春期開始發胖,誕下三名女兒後更一直增磅,○五年她與家人移居西班牙,不時與當地的朋友大吃大喝,體重更升至二百一十六磅,需要穿着二十二號尺碼衣服。科恩斯試過服食減肥藥、節食及食肉減肥法等瘦身方法,惟徒勞無功,她想過接受束胃手術,又因價錢昂貴打消念頭。


四個月內極速減磅


之後科恩斯付出約九千五百港元,參加西班牙馬爾韋利亞一間診所的五次催眠減肥療程,催眠師告訴科恩斯,她接受了束胃手術,並向她道出手術整個過程,令她有親歷其境的感覺。為求逼真及加強效果,催眠時房間亦噴出醫院的味道,科恩斯也被告知,自己的胃部只有高爾夫球般大。療程開始後,科恩斯立刻食欲大減,感到胃部束緊,容易感到飽肚,食量只有以往的三分之一,就算面對愛吃的炸雞亦淺嘗即止。她在四個月內極速減去五十五磅,現在只需要穿着十四號尺碼衣服,每星期可以減去三磅。


科恩斯覺得自己現在更健康及苗條,她亦深信自己接受了束胃手術,她說:「奇妙地,我可以記得『手術過程』的每個細節,包括被推入手術室、手術刀的聲音及麻醉藥的氣味。」


診所東主希拉蘭指出,治療結合了催眠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神經語言編排及指導性意象,他說:「(療程)讓人重新思考自己的飲食態度。」英國飲食協會發言人洛登則謂:「這是一個新穎意念,可以避免產生手術帶來的副作用,但接受治療的人亦需要得到正確的飲食建議。」


2009/05/22 來源:on.cc

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現代親子相處新局面 - 情緒舒緩

在過去的歲月裏,香港人經歷大大小小不同的風波,尤其是經濟的突變,無疑是對香港人的挑戰。挑戰的不只是他們的是財政上、生活上、健康上,而是他們個人的素質。

今日的香港,隨著經濟的不斷轉營,父母大都需要一同工作,提供家庭的物質生活,所以子女的數目通常是一名,或是年齡差距頗大的二名子女,已經成為香港家庭的典型組合。

回想起上一代的家庭,普遍都是父母及二至三名子女,子女間的聯系,起著重要的成長情緒支援。例如:父母因不明白子女,而錯怪他們時,一方面兄弟姊妹感到自己不是唯一,而有其他同伴相陪,另一方面也成為互相的傾訴對象作為情緒的舒發。

現今的父母,家中只有一個子女,在情緒舒緩方面形成了新的局面,就如上的情況,若父母不明白子女而錯怪他時,他那份不滿的情緒,一方面,他覺得沒有人明白自己,另一方面,他不知道該向誰訴說那份的不滿。無疑這份不滿的情緒會漸漸類積,對日後形成很多的行為問題,如:打父母、發脾氣、大叫大嚷、失眠、沒自信、被動...。然而,父母在起始時未必發現子女的情緒問題,而當子女的情緒繼續惡化,做成行為的問題時,父母才留意到子女的情況。

要有效的幫助子女學習控制情緒,首要任務先讓他們明白那種情緒,給予那份情緒一個標籤,如「發嬲」、「傷心」、「唔忿氣」、「失望」...,讓他知道這份情緒的名字,每次出現那份感受時,子女便可以把它標籤起出來。

另外讓子女有適當的渠道舒發情緒同樣非常重要,子女對父母的不滿,或對父母的不諒解,有時是難於啟齒,所以提供合適子女舒發情緒的興趣變得非常重要,這些興趣包括音樂、畫畫、話劇、手工藝...等等,一方面平服子女的情緒外,若加以適當的引導,便能讓子女表達他們內心的感受,一方面讓子女舒緩情緒,另一方面鼓勵子女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表達自己的感受,以致明白這份感受對自己的影響,從而幫助子女管理自己的情緒。

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TVB周刊訪問-嚴防子女打機上癮

新一代父母培育子女新問題:「打機」習慣

點選下圖可放大圖片



「打機」指的是用電腦玩Game,尤其是Online Game,另外手提電玩,包括PSP、NDS…等亦是其中一種。習慣是子女放學回家便對著電腦或手提電玩,甚至在街上等車、坐車亦拿著電玩,概括地說是子女一有空閒,便會「打機」。

近幾年,面對這個新時代的問題,很多父母為著這個問題而尋求協助,希望可以有解決的方法。誠然,「打機」成為習慣後,要解決的確並非易事,就著子女的成長作為藍圖和大家分享,亦作為給父母一個參考。

在處理「打機」問題上,子女的不同成長階段有著重要的關鍵,就著不同的階段,父母一方面可以留意避免子女形成「打機」習慣;另一方面配合子女成長階段解決或改善子女「打機」習慣。

子女大約2、3歲開始,懂得控制自己的身體,可以自行做很多事情,更主動去認識不同事物,可以說是坐唔定,令父母非常疲倦,在職父母更為辛苦。有些父母會讓子女「打機」,消磨子女的時間與精力,同時父母亦可舒一口氣休息一下。這是無不可的,而最重要是要設定時限,例如1小時,或晚上7:00至8:00定為「打機」時間,為子女建立適可宜止的觀念。另外,選購一些手作的玩具,如積木、泥膠…等等,亦有助子女消磨時間與精力,同時亦有教育意義。

切記,子女從嬰兒由父母全權照顧(子女的全能感),到試著用自己的能力,父母應多給予子女關注與鼓勵,肯定子女的能力;否則,子女容易對自己能力產生懷疑,變得被動,造成日後的躲在「虛擬世界」中。

隨著子女步入小學後,子女逐漸主動留意和自己年齡相若的同學,學習與同學相處溝通,而「打機」在今時今日的確成為小朋友溝通的一個話題,父母若不准子女「打機」,無疑是影響子女學習社交技巧。但並非表示縱容子女「打機」,如何做到平衡,父母便要配合子女在這時期的成長特質「自主控制」。

子女日漸長大,對父母的依賴逐步減少,而對自主的控制則逐步增加,要控制子女「打機」,最有效的方法是與子女「開會」,共同制定「打機」合約,如:時限、守則、違約後果,讓子女共同參與,加強子女對自身行為的責任感。

畢竟子女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父母要有心理準備,子女出現違約行為,如:超時「打機」,那麼父母便要抱堅定的態度提醒子女,並給予警告,緊記不要使用偏激處理方式,如打罵、强行關機等,而採用讓子女共同承擔責任的方式,如,重申早前訂定的安排,並把「打機」合約貼在當眼處。記著在這階段,讓子女學習自我控制,對日後子女的成長起關鍵的作用。

傳統的打與罵已不合時宜,配合子女的成長發展作策略性的教導,更能啟發子女的潛能,讓子女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最後,和大家分享一段我向一位農夫朋友談及稻田蟲患的問題,農夫朋友說:「蟲患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當你發現蟲患時,表示你已有一段時間未有細心照顧你的稻田。那麼之後,若你仍期望稻田生得好,你必須抱著花多一倍的時間,多一倍的細心,好好照顧它,那它必能重新拙壯成長!」

成長與溝通 - 家長工作坊分享



於5月16日(六)與香港唐氏綜合症協會舉辦「成長與溝通.在乎您安排」的講座,給予唐氏綜合症子女的家長了解及認識溝通對子女的重要性,及如何協助子女溝通。
朋友對子女有著重要的成長關係。從認識朋友,子女能夠學習社交技巧,待人接物的技巧及發展和諧人際關係;同時學習付出和接受,接納對方的弱點和體諒別人的困難。而且,子女與朋友相處,當遇到衝突時,學習管理怒氣、控制情緒和解決問題等技巧。在相處中,子女可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質,建立與團體的歸屬感,並在朋友的身上,獲得感情上的支持、滿足和安全感,從而有助建立自尊感。反之若沒有朋友支持,便容易形成疏離、不被接納和支持的感覺,影響自尊感的建立。當然,與朋友歡渡餘暇亦是一件樂事。


對於子女的家長,協助子女建立朋友網是培兒的一個重要環節。家長可以多鼓勵子女參與不同的群體活動,培養子女多方面的興趣,在親子的溝通上,培養子女的社交技巧,鼓勵子女聆聽和表達,其次協助留意子女自己的儀容。當然身教是最佳的示範,讓子女學習理想的社交態度,尊重別人,與人相處的誠懇真摯態度。


在講座中,與唐氏的家長分享,心中不尤得很佩服他們的堅毅與耐性。子女因先天的問題,他們的成長需要家長更多的努力,在子女的生活上,家長需要無限的耐性,教導子女學習。然而讓子女能應付基本的生活,他們已付出了很多,比一般正常子女的家長,多出不止千倍。


在唐氏的家長努力下,子女慢慢的長大,家長亦開始另一個目標,便是建立子女的朋友網絡,一方面,他們知道他們將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協助子女溝通,另一方面,他們亦非常緊張子女會否學壞。這種矛盾的心情,從他們在講座上亦反映出來。然而,他們並未有因為這樣而放棄,他們希望子女可以有社交圈子,學習獨立生活,這份堅持、與愛子的心表露無遺。


在講座上,有部分帶同子女一同出席的家長,其中一位子女(我暫叫他做小花)送了一份小禮物給我,這份小禮物,看上去只是一幅圖畫,但它表現了小花的千言與萬語,亦反映著她今天的心情。


在與小花對話,成為了一個有趣的教學示範。過程中,家長們不斷猜測小花所說的話,作為導師的我,亦感受到家長們緊張子女的壓力,而作為子女,我相信小花更感受到這份壓力了。所以我指示家長靜下來,給予時間小花,而過了一段時間,她可以回答我的說話,而且,我們的對答便成為給予家長示範如何鼓勵子女表達自己。


培養子女與人溝通,讓子女學習表達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當中給予時間子女思考,讓他們整理自己的思路,然後表達出來。作為家長,需要壓抑著緊張子女的心情,同時要給予耐性,成為了今次講座的重要課題。
講座完後,不其然想起正常子女的家長時常抱怨子女不夠叻、不夠乖、不夠聽話,是否在抱怨前,反問自己「我對子女付出什麼?」

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佢地反映什麼mbti性格傾向呢?




以概括的形容來表示文件的位置,這是一個典型N仔(直覺)描述事情的方式。
N仔嚮往宏觀的資料,所以對描述事情,都是以概括式的方式表達,「差唔多」、「好似」、「大約」的字眼常掛在他們的咀邊,讓人聽起來,也覺有點抽象的情況。


以具體詳細的步驟來表示文件的位置,這是一個典型S仔(實感)描述事情的方式。
S仔嚮往細節的資料,所以在描述事情上,能夠有步驟地講出事情的細節,讓人很容易聽得明白。當然有時會過於細節,讓人失去耐性繼續聽下去。

想知更多,不同人不同性格,請參考「MBTI性格類型工作坊」

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今日的父母與仔女的關係

二月六日至八日的兒童成長教育展終於完滿結束,在這三天,與很多家長見面,讓本人對家長的看法有更多的了解。
在繁忙的香港社會,家長為了生活,並讓仔女有更好的成長環境,努力工作,而照顧仔女的重任很多時候也交給親人或傭工去照顧。然而對於仔女的成長發展,少有過問或沒有時間及精神去理解。倘若問題出現的時候,才發現對仔女只是一知半解,那是誰之過?本工作坊值著今次展覽的機會,一方面以子女成長為題材,從BB哇哇落地開始到青春期的青少年,讓家長知道仔女心智與成長的發展過程,另一方面,讓家長知道仔女成長中,爸爸媽媽的重要性。
在展覽期間,本坊分別展示仔女成長的每個階段的發展特點、面對挑戰、潛在發展問題與父母的重要性。透過展示,帶給父母一個重要的訊息。 這三天,與父母傾談他們的仔女,他們對本坊的展示深感興趣,並更希望對仔女發展有更多的認識。同時發現,他們著眼於努力為仔女安排未來,從學前教育到興趣的發展。
當問及仔女未來的計劃,上學安排等,父母便興高采烈地解他們為仔女的長遠安排及未來打算,如學業、興趣等等。
可是,當問及仔女的日常生活情況,如:飲食、遊戲等,便把父母難倒了。很多父母對於這些問題,他們均回應沒有留意。是這些事情太鎖碎?還是父母太忙了?
再問及有否留意仔女的學習模式,父母便更露出一副疑慮的樣子,不知是問題太深?還是少有留意?若沒有留意仔女的學習模式或偏好,父母究竟參照什麼而為仔女安排未來?父母自己的偏好?還是別人的意見? 而即場我們提供了免費的學習風格評估,協助父母了解仔女的學習風格,以便父母可以從仔女的角度,培養仔女的興趣與學業上的安排
協助父母了解仔女的成長過程,包括發展重點、面對挑戰及心智發展,幫助父母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仔女的潛質,從仔女的角度,發揮仔女的所長。 為新一代的父母提供多方面啟發仔女特質的工作坊與課程,提供心智發展評估咨詢服務,請爸爸媽媽與仔女同步成長。

2009年1月29日 星期四

消除壓力與煩惱 - 家長工作坊分享

廿一世紀的今天,社會競爭激烈,對於培育下一代,希望把最好的留給他們,又為他們的未來而奔波,花了不少心力,目的是希望他們日後成才,有美好成功的生活。同時,有一群智力有問題而需要接受展能服務的人士,他們需要接受特別的訓練,學習照顧日常的需要。作為他們的家長,需要付出更加多的心力,面對更大的壓力,應付更多子女成長的煩惱。
救世軍德田社區展能服務,按個別智障服務使用者的需要,協助他們以自我主導的方向發展理想的生活摸式,同時,加强照顧者在訓練及照顧智障成人方面的技巧。

今次的工作坊對象是這服務使用者的家長,題目為消除壓力與煩惱 - TFT中西合璧新方法

在工作坊中,教導他們呼吸控制,以便他們在情緒來臨時馬上終止,並保持平靜,處理問題。

此外,教導他們學習一套中西方點壓穴位的方法 - TFT思維場療法,作為家長,往往對子女的未來感到擔憂,形成焦慮,利用TFT療法,思想上的調整與點壓身體上指定的穴位,便能把這份焦慮的情緒控制,以便有清晰的頭腦解決當下生活的情況。 當對未來產生焦慮緊張形成壓力時,身體便產生大量荷爾蒙皮質醇,皮質醇本來為我們提供活動的能量,可是,皮質醇水平偏高,往往與失眠及精神不集中有關,故直接影響我們的血液流量與身體能量。透過點擊指定的位置,減慢皮質醇的分泌,達至令身體回復放鬆的狀態,令身體能量回復,從而帶引情緒的平靜。

經過與他們實際體驗後,他們也很驚訝於這個方法的效用。一方面這個方法頗簡單,另一方面這個方法的效果快速並顯注。

工作坊完後,很佩服這些家長的積極,他們比一般人面對子女問題上有更大的包袱,而同時他們抱著好學的心情,學習這個方法,以便解決日常的情緒問題!

2009年1月27日 星期二

重新認識自己 - 對綜緩人士的分享

社會上,貧富懸殊,有部分人家住半山,年薪過百萬;有部分人家住公屋或籠屋,靠領綜援過活,年過三十後,對就業失去信心,每天不是在街上遊蕩,或在公園留連,對人生失去了方向。工業福音團契 - 就業支援及培訓中心,為這群人士提供進修機會,讓他們增值自己,與社會的距離拉近,製造就業機會。

然而他們失業多時,對就業沒有信心,缺乏推動力,故今次與工業福音團契 - 就業支援及培訓中心合辦主題為「重新認識自己.計劃未來」,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面對直正的自己,重新提起勇氣,訂立目標,向目標出發。是次工作坊有大約30名三十歲以上失業領踪援人士參與,整個工作坊以遊戲為重心,值此回顧、檢視過去,重新看待未來人生
hkief.jpg
以一個熱身遊戲作開始,檢視對人生最重要的人、事或物,認真的看看自己最重視的是什麼,而在過去的人生中,又為最重視的做過多少。藉著這個體驗,他們可以靜下來,回顧過去的人生,做了什麼?重視什麼?

若時間在這刻停止,生命在此刻完結,若要為自己提一段「墓誌銘」,又如何評價自己的一生?借助這個遊戲,對自己的過去做一個總結,其中,他們有部分原來抱著玩樂的心情,也在此刻收歛起來,認真的為自己的過去下一個評論。

回顧的部分完成後,便到展望未來的部分,若為他們自己提一段「墓誌銘」,而這段字句,每年他們的親人在拜祭時也會看到,那麼,他們最希望如果評述自己,以致作為前輩的一個榜樣?

當大家對自己的過去作了回顧、總結,最重要的是對未來的計劃與打算,由於大會安排的時間關係,到了這部分便要結束。當然這個時刻,著他們作為功課,為自己的未來定下計劃,從而向著無悔而快樂的人生出發。

2009年1月25日 星期日

莫欺少年窮 - 工作坊分享

香港職業發展服務處舉辦「改變,邁向目標成長路」工作坊,以青少年為服務對象,為期三天的工作坊終於完滿結束了。期間有開心、有歡樂,也有感動與興奮,與他們相處學到很多,感受很多。 對象是一群失業的青少年,因著家庭與成長的背景,一方面,未能完全認同與接受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對外來的人、事、物抱著抵抗的心態,對投入社會築起一面牆。

是次工作坊的目的是給予青少年從另一個角度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並藉著體驗活動,打破內在的困惑,引發自我的潛能,在心中一句:「原來我可以做到!!」

08040801.jpg

工作坊以三節活動形式進行,第一節的活動是剪貼圖片。青少年完成剪貼圖畫後,導師講解圖畫中代表的意義,並著力於反映內心的動力焦點,讓他們在既有的個人安全空間下,了解自己內心對外界的想法。
到了第二節,運用屋.樹.人繪畫。他們分別繪畫不同形式的圖畫,其後導師透過講解畫中的內容與表達方式,著力反映他們內心對工作的能力、抱負與期望,讓他們從另一個角度認識自己對工作的想法。
第三節的活動,亦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以打破木板作為一個儀式,打破對事物舊想法,從新認識自己的能力,提昇自信心。開始時,他們對於自己能否做到產生了疑惑。期間,他們有部分一鼓作氣;有部分幾番努力;有部分經過一陣的猶豫。成功打破木板後,大家不禁在內心充滿了喜悅,從他們臉上的歡顏,充分表現了:「原來我可以做到!」
回想起來,從最初,身邊的朋友討論著這群青少年,怎樣怎樣的可慘,如何如何的可怕,活像我將要面對異類生物般。而後來,從這短短的三天工作坊,我感受到每個外表反叛的青少年內裏的可愛、熱誠與純真,最重要是體悟到他們內裏的才能與力量。
不禁反思家庭或成長環境,讓這群青少年把最珍貴的都收藏在木盒子內,用反叛、放棄、抽離、憤怒、不滿來守護著木盒子,不讓別人來搶奪、或者破壞...。然而經過今次的工作坊,發現到這份最珍貴的寶物又是他們最厲害的武器,可以利用這武器投入社會、發揮才能、達成理想,為自己的成功人生作戰!!
下午時分,抬頭望天,看到天上仍掛著燦爛的太陽,心裏想,不知道這群青少年的未來會是如何,會面對什麼挑戰,投入社會後會面對何種段練,只知道,從他們充滿興奮與光采的眼神中,活像告訴我: 「我可以做到!走著噍!!」
08040802.jpg

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

退休生活在進修 - 工作坊分享

「年糼無知,學習生活;年少氣盛,勇闖天下;人到中年,分享經驗;退休之期,安享生活。」一生人的寫照。每一個階段,面對生活方式的轉變,每個人也有各自的方法,面對退休,人生轉變生活方式的後期階段,他們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從新安排時間。當中他們樂意到社區中心,認識同樣面對新生活的志同道合,分享生活的樂趣,討論天下事,學習新事物。

今次與香港信義會老人中心舉辦「消除痛感與焦慮-TFT中丘璧新方法」工作坊,利用一套點穴的方法針對老人常出現的毛病,減輕生理痛症及焦慮。

TFT全名Thought Field Therapy,中文釋名「思維場療法」,由美國心理學家卡拉漢博士所創。

當一個人想著一個問題或將思想調適到問題思維場上,經終軌道上便會出現防礙天然能源自由流動的障礙。使用某些治療性的組合,包括輕敲和刺激穴位,可令障礙消除,從而令經絡軌道流動自如。
而今次工作坊主要利用這套方法,針對治療生理疼痛及心理焦慮。從教授他們,到他們自行練習,他們部分有中醫常識,亦對這套方法的療效感到神奇,看到他們的好學及認真,活學一班才剛出來社會工作的小伙子。


部份資料來源:Roger J. Callahan & Richard Trubo著作《敲醒心靈的能量》 
tft1.jpg

2009年1月23日 星期五

視障非視障 - 成長營分享

廿一世紀的香港,資訊與科技一日千里,面對資識型的社會,人們不斷的盡力工作、進修,掙扎求存,努力配合與社會的發展同步,給自己的生活壓力可想而知,對 自己形成不少的限制,如:同事應該幫我、家人應該要體諒我...等等。在社會中,有一小群人,他們同樣面對相同的社會環境,因先天遺傳或後天疾病與意 外,影響了他們的視力,甚至失明。社會給予他們的機會少了,就職擇業的選擇窄了,他們除了面對身體上的限制外,還要面對比健全人士更大的生活壓 力...,形成更多的心理與對社會的限制。

本周末,香港盲人輔導會心.啟.晴成長坊合辦「打破自我限制.邁向成功人生」成長營。目的是幫忙視障人士用新的角度看世界,並把潛在的能力提取出來,積極地向快樂成功的人生進發。
「打破自我限制.邁向成功人生」成長營為期二日一夜,於郊區舉辦,主要利用NLP精神 - 假設前提,開啟更多心窗,讓他們有更多的角度與方向「看」世界。
NLP基本精神:12條前提假設
  1.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
  2. 能量會向著專注的地方流動
  3. 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
  4. 每個人都在內心製造屬於自己的世界
  5. 溝通的意義在於對方的回應
  6. 重複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7. 凡事必有至少三個解決方法
  8. 每一個人都選擇給自己最有利的行為
  9. 每個人都已經具備使自己成功快樂的資源
  10. 最靈活的人最能影響大局
  11. 沒有挫敗,只有回應信息
  12. 每個行為背後均有正面的動機

在營中,我們安排一些活動,如:攀石、繩網,透過活動,使他們明白及調整面對困難時的心態,建立克服困難後的成功經驗。作為日後面對及解決困難的動力與參考。 在準備開始時,視障人士就如健全的人士般,有驚慌、緊張、害怕,在面對困難時,「我做不到」、「我不能成功」、「很困難」、「我是不行的」等...,甚至有部分不參與。而開始後,他們鼓起勇氣,咬緊牙關,積極參與,緃使當中失手,亦能鼓起勇氣再來,並小心翼翼地克服難關,最後能完成整個活動,那份成功的喜悅,真的不能言喻。最後連原本不參與的人士,也一起參與,可以想像他們那份「看不見」的動力已不知不覺地感染其他的人士! 整個過程,他們明白到當把注意力集中在「問題」時,如:很高、不夠氣力...,便會把「問題」放大,以至比實際要面對的「問題」還要大,最後未嘗試便已經判了自己「失敗」;反之,當把注意力集中在「目標」上,努力向著「目標」邁進,緃使中途出現問題而挫敗,他們也能從中學習,最後成功到達「目標」。總括一句「成功是能量向著目標而非問題」

到了第二天的上午,我們在活動室準備了「向目標決志」環節。這個環節,目的是加强他們的自信心,把注意力集中在目標上。整個過程,他們身體力行,大叫「Yes」,那份決心,那份力量,那份自信,從他們的面容上反映了出來。最後,他們全體同心同氣向著「成功快樂人生邁進」決志,YES!

快樂的時間很快便過去了,回望整個成長營,有失望、有傷感、有歡笑、有狂喜,最重要是透過這個成長營,看到他們成長,就像一群戰士,於人生的戰場上弄得筋疲力盡,傷痕累累,經過二日一夜的休息、補給、洗滌,一群精神抖擻的戰士重新振作向人生的戰場出發,為「成功的人生」作戰!

《Super Parents 學前&親子》文章 -『幼兒常發脾氣』

家長們若一直有閱讀 心理學家 臨床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博士 Ernest (堂哥哥) 的教養文章,都應該會了解小朋友發脾氣背後真正的意思。不過當孩子"發脾氣"和處於"不開心"情緒時,父母該如何處理? 又或如何防止孩子以"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