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 「藉著讓每個人發現自己的內在的資源與能力,讓生命從心出發,啟動潛能,再次發現眼前的晴空。」 成立目的 今日社會,生活節奏急速,每人每日面對生活、家庭、工作等,若未能好好的處理或調節,便容易因工作壓力、家庭及生活的小風波,而感到無助、無力,產生情緒、生活中的不適,甚至影響成為生理疾病。 一方面,我們提供心理咨詢與輔導,協助有需要人士,共同走過生活中的難關,並更有力量地去迎接生命中的挑戰,從中得到更多的成長,令生活更開心、自在、成功。 另一方面,透過社會教育培訓,包括壓力處理、情緒管理、溝通、親子教育等...,從中學習個人素養、溝通方法、個人/家庭成長等...知識,令生活過得更好、更快活。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成長.面對.改變
有一天,一個農夫正趕路回家,看到一隻從大樹下跌傷了的小麻鷹。農夫便本著仁慈的心把牠帶回家並養育牠,因為農夫家不大,所以便把小麻鷹與鷄群同住同食,時間久了,小麻鷹已把自己視為鷄群的同類。
數月過去了,一日,一位生物學家經過,看到麻鷹與鷄群同住同食便很驚訝,跟著向農夫問個究竟,農夫說:『牠已成為鷄了。』但生物學家卻認為每種生物均有其原型與本性的,於是便與農夫打賭。第一天,生物學家把麻鷹抱起來,並放於手臂上說:『你不是屬於地上的,你是屬於天空的。起飛吧。』麻鷹不知如何是好,但看到鷄群在食東西,於是便跳回地面爭食去。
第二天,生物學家把麻鷹帶到屋頂上,並高舉起來說:『快點飛吧,這才是你的本性!』麻鷹很迷茫,但看到鷄群在食東西,於是跳回地面爭食去。
第三天,生物學家把麻鷹帶到山頂上,並高舉起來說:『你可以選擇地上或天空,因為你會選擇你喜歡的,或者你可以跟從你的本性去做吧!』麻鷹看不到農家,開始有點動搖,於是便試著拍動翅膀飛起來。開始時,有點生硬,但後來牠已飛得很高很遠,亦沒有回到農家去。
很多人也認為,麻鷹自小便在農家長大,牠最後也會不適應新環境而返回老家的。
事實上,麻鷹不會忘記牠的童年成長環境,不會忘記牠的家庭成員,只是當牠知道自己的本性後,牠或會遇然在農家飛過,懷念一下,跟著便揚長而去,繼續向牠的晴空啟程。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應用畫畫於輔導中
在畫畫輔導的課程培訓 中,很多社工及老師都會提及一個問題:「為何畫畫能帶來療效?」他們均疑惑於為何畫下畫便可以解決到問題。
以本人在輔導的經驗中,當受助者面對自己的問題,困在他們自己的框框下,缺少了靈活性;對於可能想到的方法因害怕而感到沒辦法,缺少了即興性(試錯 能力);對於問題的產生困在環境中,而感到不能改變而無助,缺少了自控性。
而藝術的創作本身帶有靈活性、即興性及自控性。受助者能在畫紙上自由地以自己的意願繪畫,沒有任何他人給他的規範,想到什麼畫什麼,完全的自主自 控,同時,他可以嘗試不同的畫材、方法...等,讓他以自己的創意去表達,而這些元素:靈活、即興、自控正正是對問題產生治療效果的元素了。
在輔導室內,受助者在藝術的創作過程中,感受到這些元素,成為了一個經驗 - 感受及經歷靈活、即興與自控。當受助者在創作中發現自己擁有這些元素,對受助者來說是一個帶有療效的經驗。而當受助者在創作上,對自己的靈活性、即興性與 自控性產生了信心與信任,並發現這些原本就是他有的內在資源時,他便會由藝術的創作轉移到自身的問題上,並利用自己的靈活性、即興性與自控性為身體帶來改 變,跳出問題的框框,找到解決的可能性,同時即興地試著實行,並從中調整,同時,他會發現他可以控制的部分,最後他為自己帶來改變與出路。
畫 - 千言萬語在心中
一次家庭的面見,和父母及兒子(中一學生)分開的對話。
中生學生的面見,畫了一幅畫,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樹上有一個雀巢,裏面有二隻蛋,其中一隻蛋的殼裂了開來,一隻小鳥出世了,它好奇地觀看四周,牠不是看風景,或對四周新鮮的事物好奇,而是「媽媽 在哪裏?」他面對著陌生的環境,心裏很驚慌,後來牠捲縮著身體,等待媽媽的回來。到了晚上,媽媽一直沒有出現,牠開始餓了,因為肚子太空了,牠提起勇氣探 出頭來偷看四周,發現附近有些虫兒或螞蟻,於是牠笨拙地跳出雀巢,把虫兒、螞蟻都吞進肚子裏。
後來牠發現在牠旁邊有一隻蛋,和牠的一模一樣,但就是沒有完整的,於是牠一邊等待著媽媽,一邊驚慌,心 想:「媽媽在哪?」「這隻蛋何時出生?我很想有個伴陪我...」
日復一日,牠長大了,牠望著蛋,望著天空,心裏說:「算了,我不再需要媽媽,我不再需要伴陪了!」於是牠 走出鳥巢,怒氣沖沖走到樹枝頭,哭著飛起來,頭也不回、狠狠的離開了......
一個年青人的畫,一個年青人的故事,給你什麼感覺?
勇敢?獨立?聰明?孤獨?傷心?憤怒?
來自一個破碎家庭的故事?來自一個屈屈不得志的故事?還是來自一個健康家庭,只是得不到父母的愛與陪伴的家庭?
父母的面見,對話如下:
爸爸:我地兩公婆努力工作,把最好的留給他,把最好的資源給他,他就是這麼沒用!
媽媽:佢話鐘意咩,我都買比佢,佢話想學琴,我便交學費、買琴給他,但佢就係「新屎坑三日香」
媽媽:我地咁辛苦工作,都係想佢好?,都係想佢成才。但係佢就係無心向學、不願回家、一回家就躲在房中打機。
爸爸:他好細個就係咁反叛、覺得自己對就堅持了、唔聽我地講...
媽媽(哭起來):我地咁辛苦,佢一D都唔明,我地都唔明佢想點...
是父母不明白兒子?是兒子不明白父母?還是父母以成人的智慧衡量兒童的腦袋?
我記得我問了父母一個問題
我:你在幾歲真正知道錢、讀書的重要?
爸爸媽媽靜了下來。
媽媽(細聲說):出來工作時。
我:如果有得返回過去,你期望他明白你們多D?還是你明白他多D?
爸爸沈默了,不再說兒子的不是;而媽媽,哭得更厲害了...
為人父母緊張子女,愛錫子女,把最好的給子女,只想他過得好,將來生活得好。
然而「你明白你的子女嗎?」「你知道他想要什麼嗎?」「他想要爸爸媽媽多點?還是要錢、電腦及遊戲機多點?」
畫告訴了爸爸媽媽兒子的心聲,兒子一直在等,等父母關心、等父母在身邊,而父母出外工作,兒子絕望了,懷著對得不到關心的憤 怒離開了,不想再回頭了。
畫畫評估,把「不能說的秘密」訴說出來,另一個機會,給予父母了解子女,給予子女一個機會,把內心的說話 發洩出來,給予親子間一個解決問題關係的機會。
回顧大人會用大人的智慧去衡量子女,這都是於對子女的關心及愛,而現在是時候,利用畫,給予一個機會以兒 童的智慧去思考兒童的立場。
「你在什麼年齡,知道讀書是實際在幫助你現在的工作?」
小孩子的人生命題:追求被愛 與 坦誠
有一天與一位小朋友傾偈,他是一個成績平平,然而卻是討人歡喜的小 孩,可能是他天賦的特質或是家庭的培育,他就是有一種能討人歡心的能力,他會表現大人期望小孩有的童真,而同時,亦懂得討好大人。
然而,他向我告訴了一個秘密,他對我說:「其實我是不喜歡吃通粉 的...」
那一刻,我不明白,便與他進行小孩的對話。
跟著他告訴我:「因為媽媽每朝也煮通粉,其實我有點厭了,但她很開心 見到我吃,所以我便吃了。」
我問她:「不是告訴媽媽便可以了嗎?」
他便告訴我:「不行呀,我每次吃通粉,媽媽便很開心啊,也不斷的錫 我、陪我呀。」
我和他說:「你係咪驚,告訴媽媽後,媽媽會不再錫你?」
他的眼睛便跑出了眼淚,跟著不停的點頭,口中說:「媽媽會唔要 我...」
次日,我和他的媽媽閒話一番,以便了解小孩的家庭,原來,媽媽是上班 族,只有早上的時間和仔仔相處,她很想仔仔開心,她發現仔仔很喜歡自己煮的通粉,所以每天也煮給他吃,看到他吃得開心,自己的心情也很愉快,就像每天的充 電池充電般...
一星期後,我再次遇到這個小孩,小孩問我:「我該告訴媽媽我不喜歡吃 通粉嗎?」
仿佛小孩面對著媽媽的愛與忠於自己的坦誠的抉擇......
在大人眼中,經歷了多年的人生經驗,通粉只是小事一件,然而在小孩與 他愛的、依靠的媽媽,便是一件大事了。
你呢?你會如何決定?
遊戲治療的回顧:誰之過?

媽媽說:「回家便可以坐了。」
兒子說:「隻鞋很夾腳。」
媽媽說:「咁咪回家除左佢囉。」
兒子說:「隻腳好痛呀。」
媽媽說:「你可唔可以唔好咁多藉口好唔好!」
誰之過?兒子隻鞋夾腳是藉口?還是媽媽好想回家?誰忽略
這個片段,讓我回憶多年前一次的兒童遊戲輔導,他是一個
一個六歲的孩子,盛載著「嬲」、「委屈」及「無奈」,當
養育子女的確是一個很大的責任,作為父母面對這份責任,
因此,明白子女的感受,當父母把自己的期望、緊張放下,
父母們,你能成為子女的加油站嗎?
心.啟.晴 成長坊
《Super Parents 學前&親子》文章 -『幼兒常發脾氣』
家長們若一直有閱讀 心理學家 臨床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博士 Ernest (堂哥哥) 的教養文章,都應該會了解小朋友發脾氣背後真正的意思。不過當孩子"發脾氣"和處於"不開心"情緒時,父母該如何處理? 又或如何防止孩子以"發脾氣...

-
「臨床心理治療師」李偉堂 Ernest (堂哥哥)獲 基督教協基會元朗社會服務中心 邀請到 元朗麗晶幼稚園 舉行「處理認識幼兒焦慮情緒及基本舒緩技巧」家長講座。讓家長們認識何為焦慮、分辦“好的焦慮”和“不好的焦慮”。當天亦與大家分享,如何培養健康的家長心態,配合基本舒緩技巧,建...
-
「臨床心理治療師」李偉堂 Ernest (堂哥哥) 在 TVB 兒童節目「THINK BIG 天地」擔任專家顧問,從遊戲中了解小朋友。今集透過「圖樣猜猜畫」遊戲,訓練小朋友感覺專注力。 大家可 點擊連結重温節目 內容!! 遊戲名稱:「圖樣猜猜畫」-- 訓練感覺專注力。...
-
家長們若一直有閱讀 心理學家 臨床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博士 Ernest (堂哥哥) 的教養文章,都應該會了解小朋友發脾氣背後真正的意思。不過當孩子"發脾氣"和處於"不開心"情緒時,父母該如何處理? 又或如何防止孩子以"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