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李sir 接受雜誌《兒童尖子》訪問

李sir 接受雜誌《兒童尖子》訪問。
專題名為《打開孩子心窗.聽聽寶貝心底話》。
想深入了解小朋友的內心世界,請必細心閱讀本篇訪問。
祝大家每天心啟晴!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蝶變.故事分享

  回家的途中,看到路旁的花卉,想起一個故事:

在一片綠葉上,一隻毛蟲在散步著,牠運用細小而密集的腳群,從一片綠葉行到另一片綠葉,一邊享受著綠葉的美味,一邊驚嘆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隨著時間的流動,毛蟲慢慢的長大,為了應付生活的需要,尋找綠葉而奔波,享用美味綠葉而努力,沒有多餘的時間欣賞這個大自然了。

隨著成長的需要,毛蟲利用過去一點一滴累積在內的絲,為自己築起一個繭包圍著自己。毛蟲活在自己築起的世界內...
起初,牠樂於生活在受保護的繭中,不作多想,滿於現狀。

一段時間後,牠開始埋怨,埋怨地方多麼的窄小,連伸一伸懶腰也很難;討厭光線多麼灰暗,連自己的身軀也看不清楚;厭倦這種像坐牢的日子,不知道究竟為了什麼...懷念著以前多采多姿的生活、思念過去自由自在的走動、記掛著過去的日子...

又一段時間後,牠一想再待下去了,拼命想逃出去,一下一下的沖擊著繭,無奈牠沒有足夠的力量,弄至焦頭爛額...

又一段時間後,牠靜了下來,思量著何不在這個時間好好的鍛鍊自己,反思過去、從中學習,雖然牠不知道未來的日子如何,而牠只是利用現在每一刻,好好的學習,重新認識自己,武裝自己,學習以另一個角度欣賞這個世界。

又一段時間後,這個繭已容不下牠的長大,毛蟲亦承這個機會,拼命的擠出去,付出努力、忍受痛苦,最後牠探出頭來,再次看到這個大自然。

當毛蟲再次踏足這個大自然,牠驚訝於這個大自然美麗多了、色彩多了,再看看自己...啊!牠的外型消瘦了,牠的腿比之前有力了,牠更發現在牠的背上長出如畫般美麗的圖案。奇怪的是,這幅圖案隨著牠的呼吸而振動,每當牠吸氣,圖案便會展開平放,每當牠呼氣,圖案便會摺疊起來。再看真一點,呀!這是一雙翅膀!

振一振翅,牠更自由自在的在大自然間飛舞,在更寬大的空間中飛翔,享受廣大的大草原。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新時代教育 - 爸爸媽媽仔女同成長


隨著資訊發達、環境變遷,社會配合而轉營,家庭、教育、工作等…,講求個人潛能發揮的新氣候亦逐步形成,構成廿一世紀新時代新社會新作風。

傳統的「管與教」模式下,父母、老師把認為「好」、「適合」的灌輸給子女,以便在配合當時的社會氣候下成長與發展。 然而長大後成為新時代的爸爸媽媽,又該如何教育子女,以便子女在新社會下得到更好的發展?原用「管與教」的方式?還是配合時代的教育方法?
發現子女的特質,透過適當的引導,充分發揮子女天賦的才能,成為「新一代」的教育模式。這種新教育方式,一方面發展子女的個人長處,另一方面更能配合現今社會的需求與發展。

在傳統與新社會的交接期,新一代的爸爸媽媽要原用傳統的方法,把灌木接技加樑裝成喬木?還是發掘優點,悉心種植,培養出香味撲鼻、花開茂盛的叢林?

新年時節,經過一個公園,其中有一位老伯伯,他是一位退休了的園丁,和他閒聊間,他告訴我一個故事,和大家分享。

多年前的一個新春,園丁正忙著為剛買回來的種子而準備適合的泥土、盆地、肥料、位置,期望它能長出高大堅壯的大樹。經過園丁的一番努力,每日為種子灌溉,種子從泥土中冒出頭來,園丁喜從心來,小生命終於誕生了!!

園丁除了日常的工務處理外,一有空閒,便看看這小生命的成長,看著它一天一天的長大,一天一天的長高,心裏既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小生命能一天一天的成長,擔心的是它能否長大成高大而堅壯的大樹,供人乘涼、予人遮蔭。於是園丁給它最好的養分、最好的位置,讓它能茁壯地成長。

直到有一天,園丁發現這個小生命生長慢了,園丁正苦惱:「為何它不再長高...」,「這可不行啊!」於是園丁給更多的養分,更好的肥料... 可惜,小生命仍然不長高,只是生出更多的枝葉,這可令園丁惱怒起來,心想:「不行!你一定要長高,這對你才有用!長那麼多枝葉有何好處!」於是園丁便把小生命的枝葉剪去,並把它從泥土中抽起來,進行了一次革命性的手術,園丁利用父母及師父傳授的技巧,進行「接枝」與「基因改造」手術。

手術順利完成了,小生命繼續生長,成為了一「高樹」,園丁很是高興,為自己的園藝技術而得意非常。往後的日子,園丁也不時為小生命做小手術,確保它能繼續成長。

轉眼間,園丁年時也高了,他已沒有太多的精力繼續照顧這個「高樹」,他只能拿著拐杖到這「高樹」下乘涼,同時看著這「高樹」,有時園丁看著看著便想:「何解看起來好像有點奇怪,但怪在那裏...」園丁當然摸不著頭腦,而後來他明白了...

一天晚上,不知何來的大風,把大樹吹得沙沙作響,把垃圾桶也吹翻了... 第二天早上,園丁照樣到公園乘涼,當他行到平時乘涼的地方,給眼前的景色嚇了一跳!小生命承受不了大風的吹襲,斷開了數截,園丁很是傷心,他拾起斷枝,一邊撫弄著斷枝,一邊想著當年的努力,一邊哭起來。然而,園丁覺得有點不對勁,「為何斷折的位置那麼的平滑?」他想起來了,這不正是他為樹木接枝的位置嗎?這不正正是他為小生命接枝的斷口嗎?」

他坐在地上,苦思了半天,跟著大哭起來,「當天它沒有長高,我為何沒有想起它是一顆灌木的種子?他長出那麼多技葉出來時,為何我沒有想起它是一顆灌木...」,同時,他抬頭望著不遠處一群依舊香味撲鼻、葉花茂盛的短叢林...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光陰可以回轉,園丁發現小生命長出枝葉時,考慮一下小生命這個特點,悉心種植,雖然未必種出大樹,卻會培養出香味撲鼻、花葉茂盛的小叢林。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我是誰」-通往內心世界之門

  在過去的歲月裏,香港人經歷大大小小不同的風波,尤其是經濟的突變,無疑是對香港人的挑戰。挑戰的不只是他們的是財政上、生活上、健康上,而是他們個人的素質。

當香港在順處時,人們把注意力放在如何享受生活、食得好、住得好、玩得好,享受不同的物質生活,物質成為了生活質素的指標。對下一代,提供很多很多的物質生活,以致對子女的愛,亦以物質來衡量。

當面對金融風暴來臨,生活變得緊張,沒有如前般吃喝玩樂,也沒有如前般瘋狂購物,很多人突然間變得空虛了,有種缺失的感覺,如何填補這份感覺呢?同時,面對工作,有些人擔心失去它,有些人不知無去無從,這份壓力,以往可能吃得好點,買得好點來消解這份壓力,但現在,如何處理這份壓力呢?對子女的物質提供,亦沒如前般了,那如何表示對子女的愛呢?

種種的問題,種種外在的問題,都向著同一個方向,壓迫著我們,這個方向就是我們個人的素質-內在的世界。現在,和大家玩一個遊戲,準備一張紙及筆,然後在紙上回答以下的問題,你想到幾多,便寫幾多。

我是誰?
請,誠懇地請你寫好後,才繼續看。

你會如何描述?

你就寫了你的名字?你寫了你的性別或年齡?
你寫了多少?你就只有這麼多?
我們看一看,你有寫你的名字嗎?你有寫你的性別嗎?你有寫你的年齡嗎?
你有寫你的高度嗎?你有寫你的重量嗎?你有寫到你的外表及身型嗎?
你有寫你平時的心情嗎?你有寫你如何會高興?如何會傷心?如何會生氣嗎?
你有寫你的家屬嗎?你有寫你如何像他們嗎?你有寫你的朋友嗎?
你有寫你的優點嗎?你的缺點呢?你的性格如何?你的特質?或者你的價值觀?

你有寫到以上所有嗎?還是只有其中的數樣?
假如有一天,你認識了一個人,他有著你在紙上寫的所有,那麼他是你嗎?或者你是他嗎?
再看一看你的紙,你覺得有多少人和你「一樣」?你真的只有這些嗎?

你會發現,你不止於此,不妨再看看上述的問題,根據它再寫寫看。

「我是誰」是一個發現之旅,讓我們想想,我們有什麼,我們是什麼,從中你會發現,你對自己的認識有多少,或者你對自己的了解有多少。當中,你如何評價你自己,你會讚自己、還是「彈」自己,你對自己的價值如何看待。當你完成後,你會發現,你開始看到內心的自己,內心的世界。

很多人把注意力放在外邊的世界,漸漸地對自己內在的世界忘記了。然而當外邊的世界發生變化,人們便開始迷失了,有的感到空虛,有的感到迷糊,有的感到失了方向。倘若,他們透過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特點,發現自己的特別之處,那他便能看到另一個世界-「內在」,一個可以令自己信心提昇、令自己成功、令自己得力的寶貴資源。

當你發現這個世界,你便能重尋自我,面對外在世界改變,你也能有信心、有力量去克服,達到成功!

有一天,你和朋友約會時,想到這個遊戲,不妨和他一起玩,幫助他發現自己,並進入內心的世界。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成長.面對.改變

  與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個農夫正趕路回家,看到一隻從大樹下跌傷了的小麻鷹。農夫便本著仁慈的心把牠帶回家並養育牠,因為農夫家不大,所以便把小麻鷹與鷄群同住同食,時間久了,小麻鷹已把自己視為鷄群的同類。

數月過去了,一日,一位生物學家經過,看到麻鷹與鷄群同住同食便很驚訝,跟著向農夫問個究竟,農夫說:『牠已成為鷄了。』但生物學家卻認為每種生物均有其原型與本性的,於是便與農夫打賭。
第一天,生物學家把麻鷹抱起來,並放於手臂上說:『你不是屬於地上的,你是屬於天空的。起飛吧。』麻鷹不知如何是好,但看到鷄群在食東西,於是便跳回地面爭食去。

第二天,生物學家把麻鷹帶到屋頂上,並高舉起來說:『快點飛吧,這才是你的本性!』麻鷹很迷茫,但看到鷄群在食東西,於是跳回地面爭食去。

第三天,生物學家把麻鷹帶到山頂上,並高舉起來說:『你可以選擇地上或天空,因為你會選擇你喜歡的,或者你可以跟從你的本性去做吧!』麻鷹看不到農家,開始有點動搖,於是便試著拍動翅膀飛起來。開始時,有點生硬,但後來牠已飛得很高很遠,亦沒有回到農家去。

很多人也認為,麻鷹自小便在農家長大,牠最後也會不適應新環境而返回老家的。

事實上,麻鷹不會忘記牠的童年成長環境,不會忘記牠的家庭成員,只是當牠知道自己的本性後,牠或會遇然在農家飛過,懷念一下,跟著便揚長而去,繼續向牠的晴空啟程。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應用畫畫於輔導中

在畫畫輔導的課程培訓 中,很多社工及老師都會提及一個問題:「為何畫畫能帶來療效?」他們均疑惑於為何畫下畫便可以解決到問題。

以本人在輔導的經驗中,當受助者面對自己的問題,困在他們自己的框框下,缺少了靈活性;對於可能想到的方法因害怕而感到沒辦法,缺少了即興性(試錯 能力);對於問題的產生困在環境中,而感到不能改變而無助,缺少了自控性。

而藝術的創作本身帶有靈活性、即興性及自控性。受助者能在畫紙上自由地以自己的意願繪畫,沒有任何他人給他的規範,想到什麼畫什麼,完全的自主自 控,同時,他可以嘗試不同的畫材、方法...等,讓他以自己的創意去表達,而這些元素:靈活、即興、自控正正是對問題產生治療效果的元素了。

在輔導室內,受助者在藝術的創作過程中,感受到這些元素,成為了一個經驗 - 感受及經歷靈活、即興與自控。當受助者在創作中發現自己擁有這些元素,對受助者來說是一個帶有療效的經驗。而當受助者在創作上,對自己的靈活性、即興性與 自控性產生了信心與信任,並發現這些原本就是他有的內在資源時,他便會由藝術的創作轉移到自身的問題上,並利用自己的靈活性、即興性與自控性為身體帶來改 變,跳出問題的框框,找到解決的可能性,同時即興地試著實行,並從中調整,同時,他會發現他可以控制的部分,最後他為自己帶來改變與出路。

畫 - 千言萬語在心中

一次家庭的面見,和父母及兒子(中一學生)分開的對話。

中生學生的面見,畫了一幅畫,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樹上有一個雀巢,裏面有二隻蛋,其中一隻蛋的殼裂了開來,一隻小鳥出世了,它好奇地觀看四周,牠不是看風景,或對四周新鮮的事物好奇,而是「媽媽 在哪裏?」他面對著陌生的環境,心裏很驚慌,後來牠捲縮著身體,等待媽媽的回來。到了晚上,媽媽一直沒有出現,牠開始餓了,因為肚子太空了,牠提起勇氣探 出頭來偷看四周,發現附近有些虫兒或螞蟻,於是牠笨拙地跳出雀巢,把虫兒、螞蟻都吞進肚子裏。

後來牠發現在牠旁邊有一隻蛋,和牠的一模一樣,但就是沒有完整的,於是牠一邊等待著媽媽,一邊驚慌,心 想:「媽媽在哪?」「這隻蛋何時出生?我很想有個伴陪我...」

日復一日,牠長大了,牠望著蛋,望著天空,心裏說:「算了,我不再需要媽媽,我不再需要伴陪了!」於是牠 走出鳥巢,怒氣沖沖走到樹枝頭,哭著飛起來,頭也不回、狠狠的離開了......

一個年青人的畫,一個年青人的故事,給你什麼感覺?
勇敢?獨立?聰明?孤獨?傷心?憤怒?
來自一個破碎家庭的故事?來自一個屈屈不得志的故事?還是來自一個健康家庭,只是得不到父母的愛與陪伴的家庭?

父母的面見,對話如下:
爸爸:我地兩公婆努力工作,把最好的留給他,把最好的資源給他,他就是這麼沒用!
媽媽:佢話鐘意咩,我都買比佢,佢話想學琴,我便交學費、買琴給他,但佢就係「新屎坑三日香」
媽媽:我地咁辛苦工作,都係想佢好?,都係想佢成才。但係佢就係無心向學、不願回家、一回家就躲在房中打機。
爸爸:他好細個就係咁反叛、覺得自己對就堅持了、唔聽我地講...
媽媽(哭起來):我地咁辛苦,佢一D都唔明,我地都唔明佢想點...

是父母不明白兒子?是兒子不明白父母?還是父母以成人的智慧衡量兒童的腦袋?

我記得我問了父母一個問題
我:你在幾歲真正知道錢、讀書的重要?
爸爸媽媽靜了下來。
媽媽(細聲說):出來工作時。
我:如果有得返回過去,你期望他明白你們多D?還是你明白他多D?
爸爸沈默了,不再說兒子的不是;而媽媽,哭得更厲害了...

為人父母緊張子女,愛錫子女,把最好的給子女,只想他過得好,將來生活得好。
然而「你明白你的子女嗎?」「你知道他想要什麼嗎?」「他想要爸爸媽媽多點?還是要錢、電腦及遊戲機多點?」

畫告訴了爸爸媽媽兒子的心聲,兒子一直在等,等父母關心、等父母在身邊,而父母出外工作,兒子絕望了,懷著對得不到關心的憤 怒離開了,不想再回頭了。

畫畫評估,把「不能說的秘密」訴說出來,另一個機會,給予父母了解子女,給予子女一個機會,把內心的說話 發洩出來,給予親子間一個解決問題關係的機會。

回顧大人會用大人的智慧去衡量子女,這都是於對子女的關心及愛,而現在是時候,利用畫,給予一個機會以兒 童的智慧去思考兒童的立場。

「你在什麼年齡,知道讀書是實際在幫助你現在的工作?」

小孩子的人生命題:追求被愛 與 坦誠

有一天與一位小朋友傾偈,他是一個成績平平,然而卻是討人歡喜的小 孩,可能是他天賦的特質或是家庭的培育,他就是有一種能討人歡心的能力,他會表現大人期望小孩有的童真,而同時,亦懂得討好大人。

然而,他向我告訴了一個秘密,他對我說:「其實我是不喜歡吃通粉 的...」

那一刻,我不明白,便與他進行小孩的對話。

跟著他告訴我:「因為媽媽每朝也煮通粉,其實我有點厭了,但她很開心 見到我吃,所以我便吃了。」

我問她:「不是告訴媽媽便可以了嗎?」

他便告訴我:「不行呀,我每次吃通粉,媽媽便很開心啊,也不斷的錫 我、陪我呀。」

我和他說:「你係咪驚,告訴媽媽後,媽媽會不再錫你?」

他的眼睛便跑出了眼淚,跟著不停的點頭,口中說:「媽媽會唔要 我...」

次日,我和他的媽媽閒話一番,以便了解小孩的家庭,原來,媽媽是上班 族,只有早上的時間和仔仔相處,她很想仔仔開心,她發現仔仔很喜歡自己煮的通粉,所以每天也煮給他吃,看到他吃得開心,自己的心情也很愉快,就像每天的充 電池充電般...

一星期後,我再次遇到這個小孩,小孩問我:「我該告訴媽媽我不喜歡吃 通粉嗎?」

仿佛小孩面對著媽媽的愛與忠於自己的坦誠的抉擇......

在大人眼中,經歷了多年的人生經驗,通粉只是小事一件,然而在小孩與 他愛的、依靠的媽媽,便是一件大事了。

你呢?你會如何決定?

遊戲治療的回顧:誰之過?

今日下午,在街上閒逛時,遇到一對母子,當是聽到他們的對話:
兒子說:「我好想坐呀。」
媽媽說:「回家便可以坐了。」
兒子說:「隻鞋很夾腳。」
媽媽說:「咁咪回家除左佢囉。」
兒子說:「隻腳好痛呀。」
媽媽說:「你可唔可以唔好咁多藉口好唔好!」

誰之過?兒子隻鞋夾腳是藉口?還是媽媽好想回家?誰忽略了對 方的感受?誰有更大的能力?

這個片段,讓我回憶多年前一次的兒童遊戲輔導,他是一個六 歲男孩子,當他入來後,他便不停的打不倒翁,把不同的玩 具也拋擲到地上,口裏對著不倒翁及玩具說:「我憎死你!」 「無鬼用!」「去死啦!」我回應了他「嬲」的感受,他 的行為開始好轉了。然而突然他好像想起什麼,拿著羽毛球 拍並不停打不倒翁,口裏並說:「當年你拿雞毛掃打我,而 家我打番你!」「你打我屁股!我而家打番你!」「你問都 沒問我就打我,我而家要打番你!」我回應了當時他的「委 屈」、「無人明白」、「痛」、「嬲」的感受,他停止了, 跟著我和他說:「你是用來錫的,當時苦了你。」他眼濕濕 的停手了。並躺在桌上,我教他深呼吸,他的情緒便平靜了 下來... 而當離開時,他把他的襪子脫掉,並說:「他令我很不舒服, 我唔想穿了。」我回應:「當你唔舒服時,你會講出來呀!」 而他回應我說:「但係屋企有人唔明。」當時他雙眼的無奈,差 點令我受不了...

一個六歲的孩子,盛載著「嬲」、「委屈」及「無奈」,當他 和自己爸媽訴說時,而爸媽只是說教或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孩子是多麼的無助,同時也把這份嬲與委屈一直放在心中, 打擊了他的自信、能力,同時,日後他可能不敢告訴別人自己的 需要。哪有父母想孩子這樣?

養育子女的確是一個很大的責任,作為父母面對這份責任,的 確會緊張、苦惱或無從入手,甚至有時也不知道自己已參與打擊 子女的信心,成為影響子女發展的其中一個原因。

因此,明白子女的感受,當父母把自己的期望、緊張放下,真 真正正的打開自己的耳朵聆聽子女的說話時,你會發現他的 千言萬語,同時,成為子女的加油站,當子女遇到生活的錯 敗,若父母非說教而是明白,子女便能重新加油,努力地做好自 己的責任,成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父母們,你能成為子女的加油站嗎?

心.啟.晴 成長坊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以性格類型 – 職場/擇業盡發揮(一)

對於剛離開校院或正尋求合適職業的人士來說,要找一份「合得來」的職業就像要找一位「合得來」的伴侶般,可以是「一見鐘情」又或是「處處碰壁」。若以尋找伴侶的想法,未相處過真的不知是否「合得來」,然而人生又有幾多個十年,這樣與工作「相處」下去,真怕到老還在「相處」的階段呢…

而以人的性格特質,作為對工作配對,也是一種預測與工作是否「合得來」的工具。性格類型源自心理動力大師榮格(Carl Jung)的性格類型分析,透過分析,從性格特質,內在推動力、思維模式及生活態度…等,不同人不同取向,形成十六種不同性格類型。而性格類型,對個人成長、發掘性格潛能、改善人際關係,並了解自己在壓力下之心理反應,都很有幫助;此外,對個人興趣及職業發展取向,具良好預測作用。

大家不妨先回答以下的問題,每條問題有二句描述(a與b),以自己的角度,選擇你期望的工作元素。
career_1_1
現在根據你的答案,配對你期望的工作類型:
career_1_2
把你的答案填寫如下:
career_1_3
現在你知道了你自己期望的工作類型,下期,我們便看看不同類型的工作有什麼特質吧。

心.啟.晴 成長坊

以性格類型 – 職場/擇業盡發揮(二)

回顧「以 性格類型 – 職場/擇業盡發揮(一)」,找到您期望的工作類型,現在為大家解說這個工作類型的特質,以便對我們期望的工作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若未完成問題,請先完成它,才繼續閱讀

問題一
career_2_1
問題一是指您期望的工作專注在那個方向。
選擇答案a表示E(外向),即是您期望的工作主要與外界的人事接觸,期望工作以團隊為主,傾向能與他人互相交流及互動的工作,最好能提供開放的社交環境,可以從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另外,工作以行動為主,先行動,之後才再檢討及修正更為合適。對於一些工作節奏快,而且是多元化的工作範圍更感興趣。

相對選擇答案b表示I(內向),即是您期望的工 作主要是專注與深入的自我接觸,期望工作有一個 空間,給予自己獨立工作,若有需要,以小組或核 心對象中聽取深入詳細的意見,作詳細部署,然後 行動。對於一些工作節奏較慢,著重深入發展的工作更感興趣。

問題二
career_2_2
問題二是指工作中要處理的工作特點。

選擇答案a表示S(實感),即是您期望的工作主要是處理一些確定的及具體的資料,如數據…等,建基於能有真接及有型的實際效益的工作。以現實並具體的事務,從而能發揮及應用本身已知的知識,把當前眼下發生的事情處理。

相對選擇答案b 表示N(直覺),即是您期望的工作能發揮想像及 可以有創新發展的空間,建基於新想法及概念,從整體 中啟發靈感,發展及推出新的處理工作的方法。傾向有機會不斷 學習新事物,而且為未來提供新方向的工作。

問題三
career_2_3
問題三是指對工作的決定模式。

選擇答案a表示T(思考),即是您期望在工作中找問題,並進行的分析,並以邏輯、客觀的方式下做決定,以達到公正和公平的工作環境。對於以冷靜而不涉及太多人為因素的工作感到吸引,從中獲得個人的成就感。

相對選擇答案b表示F(情 感),即是您期望的工作以人為本,從別人的立場 考慮,達到互相有益處的工作,而且重視情感與和 睦的工作環境。對於工作中,彼此都可以投入感情,互相支持的 氣氛感吸引,從中能夠獲得別人欣賞。

問題四
career_2_4
問題四是指對工作的態度。

選擇答案a表示J(判斷),即是您期望工作以目標為本,以按照預定的計劃工作。對於面對的工作有既定的模式,從而能預測發展的方向。重點是以「完成」為標準,有嚴謹的方式及時間表最為理想。

相對選擇答案b表示P(認知),即是您期望 的工作以靈活為本,可以隨時按情況而改變計劃, 並提供不同的選擇。對於面對的工作是以靈活、多 變、及挑戰性,而沒有既定方式感吸引。重點是以 「開始」,並不需要太多規定及限期的工作,以自發性為重點。

好 了,對於這四條問題的講解,能否為你計劃的工作帶來更清 楚的方向?而把這四個特點加起來,便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工作類 型圖了!
career_2_5
若對以上的組合想知更多,請留意日後的文章。

心.啟.晴 成長坊

心理投射看前路 – 著重枝節還是果

在一次為某大機構進行員工培訓的工作坊,人事部主管主動走過來和我傾談,他問到有關心理繪畫的用途。

主管:我早有聽聞心理繪 畫能反映人的內心世界,那麼這個方法除了增加對自己的了解 外,在工作上會否帶來幫助?

我:(笑了笑)若以你的工作為例,心理繪畫也可以應用在應徵上。

主管:(好奇地)啊?那該如何做?

我: 在面試時,不妨叫應徵者畫一顆樹的畫給你。當遇上對應徵者難以取捨時,你帶同他們的畫來找我,我告訴你心理繪畫如何幫到你啦!

一個月後,那名主管登門造訪,他為公司招聘行政主任 一職,其中兩名應徵者他不知選擇那一位擔任這個 職務。他把畫平放出來:

▼應徵者A

18656_284064491025_178178076025_3514801_6352225_n

▼應徵者B

18656_284064691025_178178076025_3514802_3371454_n

我:先從線條看,從A的樹以外框線畫外形,再填色,表示他 是一個跟從規條行事的人;而B比較自由地掃描出來,表示他是 一個思路自由,彈性行事的人。

主管:(點點頭)還有呢,告訴我多一點!

我: 在繪畫「一棵樹」時,我們會因應我們有留意或對我們重要的部分而把它畫出來。當我們看著一棵樹時,我們會對它產生一些聯想,其中有「成長」的意思。

主管:(插咀)那和工作有什麼關係?

我: 在一個求職面試中,求職者被要求畫「一棵樹」,自然會把工作投射在畫上。所以這幅樹圖便投射了求職者潛意識對工作的想法。
果實是一棵植物的收獲,亦即是以目標為本。以工作為例,即是對工作是以目標為本,做事著重結果。
而樹技是樹幹與樹葉/果實之間的連 接,即達到目標的路徑。以工作為例,即是對工作著重工序,著 重做事的方式。

我: 所以就A及B的樹圖,便各自反映兩者對工作的態度及做事的作風了。

主管:(興奮地)啊!這個行政主任的職位最重要是好好按公 司標準化的系統處理內部行政工作!而這個職位的上司非常 著重下屬要按規定而執行職務,而且對每個細節也一絲不苛的! 我現在知道要請那一個了!



你呢?你對於工作又會著重那個方向?做事的作風又如何?不妨也畫「一棵樹」讓自己評評看。

心.啟.晴 成長坊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求學/擇業/轉職著重心理素質 - 自我激勵,創造成功

在過去的職業講座及工作坊中,很多學員除了面對選擇的困難外,還有很多的顧慮。記得一次被邀出席一次職業講座,完結後打算到到附近的café與同事作講座後的檢討,因正值放工時間,而且也頗多人到是次的展覽,所以只能找一個算是比較「寧靜」的位置傾談。當坐下及整埋安頓後,從後面的位置轉來數位年青人正在談論有關擇業的聲音。


年青人A:「唉…原本諗住黎到展覽,睇下有咩合適便去馬,點 知重攪到唔知自己想點咁…」
年青人B:「你之前唔係話做酒店呢行,所以搵D酒店管理COURSE 讀咩?」
年青人C:「咪係喎,點樣攪到唔知點呀?」
年青人A:「唉,聽聽下又覺得好似唔係好適合咁…」
年青人B:「下!唔係呀,點樣唔適合呀?」
年青人A:「原本諗住咩都唔諗,報左個COURSE先算, 點知原來好複雜,又話入行做下基本野,跟住又話再升要再 讀D咩咩咩DIP咁,之後又話…我都唔記得佢講咩啦…
年青人C:「咁即係點呀?」
年青人A:「唔知呀,總之就係煩啦!」
年青人B:「咁你不如諗清楚D先…」
年青人A:「咁要諗D咩,不如你話我知!」
年青人B、C:「…」

未知以上的對話有否在你擇業或想轉職時出現在腦海中呢?每 當我們想立定意向時,或訂立目標後,我們便會有疑惑,擔 心會否太心急、會否太魯莽、會否未考慮清楚、會否做出不正 確 的選擇…

現在是時候,問一下自己「從幾多歲開始,我為自己前途作決 定?」

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麼?未試過?試過,但未試過咁重大的決 定?11歲便自己選中學?12歲自己選擇識那些朋友?13 歲自己選擇玩什麼電玩?14歲選擇讀那科?只要你試過的話, 那麼當時你又如何做這個決定?你考慮什麼?你擔心什麼?

以上的問題不是要考驗你,當面對決擇,我們會害怕、擔心、 驚慌,害怕做錯決定、擔心選擇不清、驚慌前路茫茫,這是 正常的心理狀態。回顧過去,當你做決定時,有父母指點、 長輩指引、同輩相陪,人長大了,發現各有所長、各有前途, 過去的指點、指引只是過來人的參考,過去的相陪只是年 輕的伙伴經驗,現在,你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那該當如何面 對?

在過去的輔導工作中,我發現:「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去做決擇,只是未有正確的方法做好心理準備。」想一想,每當面對選擇,如選擇職業為例,最初不知選擇那一行,後來定下決心選擇了一個職業發展,但經過一段時間,反覆再去想的時候,好像發現了很多問題,然後不知道是否選擇錯誤,於是又回到起點了。就好像當定下了目標後,我們的心理便同時存在著「向目標出發」及「做錯決定」二種狀態。

當你定了目標,把專注都放在「向目標出發」時,你會發現你 會向著你定下的目標而出發,就如以上的年青人,計劃以酒 店業這個方向進修,到教育展覽會尋求進修路線;然而,年青 人 開始把專注放在「做錯決定」時,我們便迷茫了。

所以,要做到向前進發,向目標前進,首要的任務是培養「專 注向目標出發」的心理狀態上,只要能專注於你的目標,你會發 現你正一步一步向著目標走。

心.啟.晴 成長坊

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3歲定80 – 情侶關係模式早於孩童已決定(下)

回顧上集,寫下你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三樣,你完成了沒有?若還未完成,你可以先重溫「3歲定80 – 情侶關係模式早於孩童已決定(中)」。
在完成這個遊戲時,你會發現在生命中,你最珍惜的東西,可能是工作、事業、成就、金錢、汔車和寵物…,或是與他人的關係,如:愛人、朋友、家人…。然而讓人滿意的關係,總為我們帶來最珍惜的體驗和快樂的感受,對嗎?在你的最重要三樣中,有多少是涉及其他人?
在親密關係中,因著這依戀(Attachment)的關係,而成為男女雙方的距離。


我記得有一位朋友,她雖然有一位要好的同居男友,然而她往往會為自己製造一些機會,讓自己可以單獨一個,不找任何朋友、家人,就是獨自一 個,與所有人保持著一個距離,這樣令她覺得非常舒服。問她是否不愛這個男友,她說不是,但就是不知何故,很想保持一些距離。然而她同時亦發現,她與她的朋 友及同事也很難很親近。她覺得這個距離,會讓她覺得安全、自在。
逃避依戀型(Avoidant-Attached)的人,他們的潛意識中,害怕投 入親密關係,因為那份近距離,讓他們喘不過氣來。因為他們內心最而最痛苦的是懷疑別人。他們一般都相信愛情是不會長久,他們或會期望如電影、愛情小說裡描 寫的那種不顧一切的愛,然而他們明白這根本不存在。所以他們常會認為自己的戀愛經驗是沒有真正戀愛過。


而剛剛相反的是,焦慮依戀(Preoccupied-Attached)型的人,他們會不斷地談戀愛拍拖,拼命地追求他們夢想中「白馬王子」的長久快樂。
我 有一位朋友,她已第五次失戀了,她常問埋怨為何自己做了那麼多事,為了男友去改變,對方還是不滿意。每當她知道她的男友與女同事吃飯,她便會胡思亂想,覺 得對方是要搶自己的男友,她只想獨佔他。她只希望他也為自己作出一點兒犧牲,同時她又很害怕男友離開她,於是她會經常為了滿足對方讓對方快樂。


焦慮依戀(Preoccupied-Attached)型的人相信「真」愛是罕有的,而同時他們很容易戀愛,也經常會開始談戀愛。但他們會 過度涉入關係中,表現出強烈的想親近對方,或是強迫佔有對方的情。但同時又擔心對方不肯付出真正的愛情,他們付出後便希望對方也同樣付出,而常有極端情緒 反應,所以在關係中情緒起伏高,也有較高的忌妒情感,也容易害怕、焦慮、寂寞及憤怒。
至於安全依戀(Secure-Attached)型的人對愛 情很滿意,他們也傾向尋找一個和他們同樣安全依戀型的人為伴侶。他們認為戀愛內包含許多愛、義務、信任。他們喜歡和朋友待在一起,喜歡在適當的時候與朋友 分享自己的秘密,會寬容接受家人和伴侶的缺點,同時不保留地支援他們。


現在你明白你的過去戀愛及現在戀愛,除了是對方外,你已參與其中,希望這篇文章能助你解開「為何我遇不到白馬王子/白雪公主?」

心.啟.晴成長坊

3歲定80 -情侶關係模式早於孩童已決定(中)

自上集提到「不安全基地」這個詞語後,有很多人想多知道有關的知識。其實這是我們自嬰孩與照顧者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叫「Attachment(依戀)」,亦是人生第一個關係的模型,所以影響著我們成長後,與其他人的關係,尤其是情侶/伴侶關係。


未知你有否發現,當一對情人初相識,到後來發展到某個階段便會停滯之感,以下是一些例子,有些人會這樣形容:


  • 「當初他/她工作不太忙,但突然他/她工作變得很忙,再沒有時間陪我。」
  • 「我不需要他/她花太多時間陪我,只要他/她給我關心便可以。」
  • 「他/她當初很獨立,然而不知何故,他/她變成貼身膏藥,經常管著我。」
  • 「明明花了很多時間陪他/她,但他/她仍不滿足!」
  • 「他/她對我百般千就,有時令我很害怕…」
  • 「他/她明明說愛我,但他/她可以幾天不找我!」
  • 「我好想他/她找我,但到他/她找我時,我又覺得他/她管著我!」



未知以上的分享,你可有同感?你是「我」、「他」還是「她」?

其實在孩提時與照顧者的依戀(Attachment)關係中,照顧者對我們的養育方式,構成了我們對日後關係的安全感。在過去的研究中,分別有3種不同的依戀類型,「安全依戀」、「焦慮依戀」與「逃避依戀」,簡單地說,不同依戀類型分別有以下的特點:

1. 安全依戀(Secure-Attached):對自己的睇法及對其他人的睇法都比較正面,覺得自己有價值,同時其他人也會接納你,對你會有好的回應。往往在關係中,既有親密,與有獨立兩方面。
2. 焦慮依戀(Preoccupied-Attached):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對自己的看法比較負面,但認為其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是有價值,因此會不斷地尋求其他人對自己的接納,從而肯定自我。
3. 逃避依戀(Avoidant-Attached):對自己的價值或看法有正面亦有負面,而最重要是認為其他人不能信賴與拒絕,一方面渴望親密,而同時又 難以信任他人。故此藉著逃避與他人接近來保護自己,一些是不想被他人拒絕,而另一些卻是免令自己失望和受傷。

從以上的簡單形容,你覺得你或你的伴侶是哪種類型?
和大家玩一個遊戲,請你寫下在生活中,對你最重要的三樣,這三樣可以是任何東西,例如:人物、動物、物件、事情…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你寫好後,下集會你為揭開依戀(Attachment)對你的影響。

心.啟.晴成長坊

2010年1月9日 星期六

提升孩子記憶能力

隨 著子女的成長,由牙牙學語,到幼稚園學習,父母由擔心孩子的飽餓,到為子女的學習而憂心。在子女入學後,大部分父母發現子女對學到的認識經常忘記,覺得子 女無記性,所謂「讀唔入腦」,而坊間有很多的資源訓練子女提升記憶,然而父母不知道該怎樣選擇。現在不妨認識一下大腦對記憶的操作,從而學習一些以遊戲為 本的記憶訓練,讓子女在輕鬆的環境下提升記憶力,同時亦令子女的考試測驗成績有進步!

大腦記憶過程

很多人對記憶均集中在如何存放入大腦內,而對於把記憶提取則比較少留意。若我們有效地考慮腦部的記憶過程,我們會把它分為三個步驟:

步驟一
步驟二
步驟三
編碼
保持 與 再認
回憶
把外來的訊息,加以整理,例如把訊息類,或把訊息的特征加以確認出來。
把已編碼的訊息儲存起來,並保持一段時間。
把已儲存的訊息提取出來運用。

步驟一:編碼
所謂編碼,就是把外來的訊息有系統的組織、分類及加工,以方便記憶,舉個例子,記著以下這組數字:
19421977186518321876
你會發現要記得這組數字,其實不簡單,若把它重要組織及分類,形成以下的數字又如何:
1942 1977 1865 1832 1876
是不是比較好記呢?所以在教導子女記憶時,首要是先教導子女如何把資料分類,曾經有一位家長向我請教,她想小朋友每天記得10個英文生字,但不知為何,就 是花很長的時間子女也記不到。後來我便教了這位家長一個方法。一個月後,我再見到她,她很高興地告訴我,現在她的子女每天已可記得15個英文生字了!

其實方法很簡單,我只是教了這個家長如何分類,看看以下的例子:

  • 英文生字分類
    • 名稱
      • 動物
        • 天空中
        • 在地上
        • 在海裡
        • ...
      • 植物
      • 汽車
    • 動作
      • 用手動
      • 用腳動
    • ...

跟著,每次讓子女記一個類別,如:在天空中的動物名稱。這樣子女便可以有效地把生字記下,而且也學懂如何把生字分類。

步驟二:保持與再認
各位家長在了解儲存訊息前,先要明白「忘記」其實是大腦的一個功能,把不常用的東西忘記,從而優化大腦的運作,在過去有心理學家做了一個有關遺忘的研究,名為「Ebbinghaus」遺忘曲線:

這曲線解釋人「忘記」的規律。
「忘記」的過程是先快後慢,即是說剛記得的東西,很快便會忘記一部分,而過了相當的時候,我們會保持了部分的記憶。
這表示,對於剛學會的知識,若不溫習,只需很短的時間(如:一天),我們便忘記了一大半!

所以,有時父母很著意子女學習很多新事物,而忽略了重溫的重要性,以致有些父母經常說:「明明佢尋日仲記得,但今天卻忘記了!」

請 諒解「忘記」並不是他們的問題,這只是一個人的正常運作罷了。試想一下,若你的大腦沒有「忘記」功能,你記得每天你行了幾多步路,你看過幾多個人臉,你記 得你十年前吃了什麼午餐,二十年前你坐了什麼巴士,由那裏上車到那裏下車,車上有多少人…而這些訊息對我們又不是很有意義,那豈非浪費了我們的腦力?!

步驟三:回憶
回憶便是讓子女提取已記著的記憶,一方面有重溫之效,加長子女保持記憶的時間,另外,訓練子女提取記憶的效率,有助優化大腦存取資料的功能。所以只學記事物,而不重視提取記憶的效率,就算可以記著如很多的知識,但到要用時,卻花上很多的時間去找出來,那多麼可惜!
所以不時的回憶,是有效提升記憶的不二之門啊!

看到這裏,似乎訓練記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若從輕鬆的氣氛下,卻是一件有趣而簡單的樂事呢!

利用遊戲訓練記憶
明智的家長絕不能「命令」孩子記住這、記住那。利用遊戲可以讓孩子無意間記住很多東西,如:卡通主角、電玩角色與玩法!

長篇故事分集講
專家建議最好為子女說有連續性的童話故事
每天講到哪兒,都讓子女記住,
第二天開始講時,父母可以問問子女:「昨天講到哪了?今天要從哪裡開始呀?是第幾頁?什麼內容呢?」 長期的訓練,可以有效提升子女的記憶力。
睇電視學記憶
讓子女看教育意義的電視節目,如:「放學ICU」、「通識小學堂」… 收看後,不妨叫子女複述給父母聽。
記憶考考你1
把不同內容的圖片(最少10-15張),放在桌上,叫子女看一會,然後蓋上。
要求孩子把所看到的圖片內容儘可能地複述一遍。 你可以改為把今天賣的餸菜給子女看,然後考考他記得多少!
記憶考考你2
把東西(不少於5樣)按先後次序排列在桌上,給孩子三十秒的時間記住,然後遮起來,要求孩子憑記憶依次說出這幾樣東西的名稱。

極重要的元素 - 環境
不論用什麼方法,最重要的是「環境」,試問若在一個危險的環境學習,子女又如何專心於學習記憶上呢?所以父母最重要的責任是提供一個優良的環境,讓子女學習事半功倍!

消除威脅(壓力)
受到壓力時,引發海馬迴功能退化和認知能力消退。
在壓力下,子女會改變注視的焦點,以緩和內在的壓力,因此便不易把心思放在學習及記憶上。
充滿歡樂的氣氛,讓子女學習經驗更加愉快而備受鼓勵。 加入一段轉換心情的時間、明確的時間表及規條、避免不必要的指責。

巧用時機
不同時間學的東西,記的效果不一樣。 研究表明,人在入睡前學的東西記得好。
當睡眠進入眼球急速跳動階段時,海馬迴會重現出白天經歷的事件,輸入長期記憶裡等待日後提取。 因此不妨在孩子臨睡前講故事、謎語、歌謠給他聽。

充分的營養
提供充分的水份,對壓力有反應的荷爾蒙會明顯地降低或消失。 綠色葉菜、鮭魚、堅果、瘦肉、新鮮水果、維他命、礦物質的補充均對大腦有益,可以提高學習、記憶和智力。

得到回饋
回饋能減低不確定性,增進了處理困難的能力。 回饋必須是立即而具體的,讓子女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行動或修正。

明確近期記憶目標
父母必須使子女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是有一定的目標,這是成功地改進記憶效能的一個前提和基礎。
把長遠目標劃分成數個不同的近期目標,一個一個地實現,一個一個地跨躍。
每當達到了一個近期目標,就能增強信心,改進記憶效能,提高記憶速度。 對長遠目標的靠近,更強而有力地刺激記憶效能,從而更有效地提高記憶能力。

充足的睡眠
在睡眠時,腦會快速製造人體以及腦神經建構所需的蛋白質。 睡眠不足影響思考判斷能力與情緒。

適當的運動
運動的過程中,子女運用大腦做計算、規劃、描繪圖像以及解決問題。 當運動時,小腦努力運作,用力把氧氣和神經營養素輸送到腦中,幫助腦神經生長,間接加強我們記憶與學習效果。

最後順帶一提,在過去的研究發現,正向的環境能夠對發展中的大腦產生生理上的改變!我們無法讓智商70的人變成智商150,然而我們卻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改變在±20左右,關鍵由環境而定(Kotulak,1996),所以子女的能力增加與否,父母有足夠的影響力啊!

《Super Parents 學前&親子》文章 -『幼兒常發脾氣』

家長們若一直有閱讀 心理學家 臨床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博士 Ernest (堂哥哥) 的教養文章,都應該會了解小朋友發脾氣背後真正的意思。不過當孩子"發脾氣"和處於"不開心"情緒時,父母該如何處理? 又或如何防止孩子以"發脾氣...